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精)/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精)/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
作者: [英]保罗?M.肯尼迪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260.00
折扣价: 189.80
折扣购买: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精)/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
ISBN: 9787100209120

作者简介

保罗?M.肯尼迪(Paul M.Kennedy),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安全与大战略研究者,耶鲁大学J.理查森?迪尔沃思历史讲席教授,曾任耶鲁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著述颇丰,撰写和主编有多部国际关系史、海军史、战略研究等方面的著作,代表作有《大国的兴衰》《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英国海上霸权的兴衰》等。 译者简介: 王萍、李高峰、胡二杰,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战略系副教授。 校者简介: 崔建树,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战略系教授。

内容简介

英国人民和德国人民此前从未兵戎相见,而且他们的政治合作传统因王朝、文化、宗教和经济纽带得到强化,但为何两国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却渐行渐远,并且在1914年走向战争呢?这是在本书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话中就开门见山地提出的问题,并且在随后的行文中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设法给出解释。由于该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也不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论述,因此就变得更加复杂;此外,由于本研究所考察的时间段跨越了五十五年,因此完全有必要将作者所观察到的结论加以提炼。 毫无疑问,经济原因影响最为深刻。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两国间直接的商业竞争有那么重要;正如前文所展示的,甚至在1914年还有很多条经济纽带将两国紧密相连,尽管从俾斯麦时代开始,随着德国竞争力的稳步提升,英德间的贸易对抗得到显著加强。然而,研究英德关系整体变化的历史学家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虽然在这段时期之初英国的钢产量是德国的两倍,但到了时代尾声却降到不足德国的一半。当然,以钢产量作为标准过于片面,纵然在一个无畏舰、野战炮和机车的时代,这一标准并非毫无道理 ; 真正值得一问的是,在这一段时期之前和之后,是否还有两个相邻国家的相对生产力,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相对国力,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经历了像英德之间发生的这种惊人变化?当韦尔比勋爵(生于1832年) 1914年6月向英国皇家统计学会说出如下一番话时, 他完全有资格宣称自己是在为他那一代人代言 他们所记得的(19世纪)五十年代的德意志是在一群不起眼的王公领导之下的一群不起眼的邦国,由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所谓的霸权领导着,这两国也相互勾心斗角。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德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作为一个大国,还是作为一个民族,都实在不值一提。他请求他们将此与……德国工业中的几乎每一个分支都取得的惊人进步进行比较。他们必定会发现,俾斯麦为这个世界的生产力增添了一支伟大而崭新的工业力量。 问题在于,这种相对经济力量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商人和银行家们所关心的范围。要不是有着如此强大的工业实力与先进的科技力量,普鲁士德国将仍是“微不足道”;然而事实上,它成为了欧洲最强大、最高效的军事强国,能够同与其相邻的大国中的至少任意两个进行较量,并且事实上一旦出现全面冲突的话,有可能会碾压整个西欧。此外,如此规模的经济扩张意味着德国不仅正在欧洲破“茧”而出,而且还具备了一个世界大国的早期特征——蓬勃兴起的海外贸易、国外的政治影响力、攫取殖民地, 以及不断扩张的舰队。所有这些都必然意味着英国自身的贸易、殖民与海上地位的相对削弱,除非它相应地能够扩大出口、进一步殖民扩张并建造更多的舰船,从而保持两国最初的相对地位。值得补充一句的是,被迫进行自我调整的不仅仅是英国,而是德国所有的邻国(法国、丹麦、 奥地利、 俄国), 以便适应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随着德国天然的经济潜力得到迅速开发, 权力政治的平衡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 (本文选自《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注释从略。) “天然盟友”缘何兵戎相见? 《大国的兴衰》作者解读大国角力 理解霸权国与兴起国对抗的经典巨著。英德两个民族在“一战”前从未兵戎相见,而且它们的政治合作传统因王朝、文化、宗教和经济联系得到强化,甚至曾被称为“天然的盟友”。但为何两国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渐行渐远,并且最终在1914年大打出手?《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一书为该问题提供了全面而清晰的答案。保罗?M.肯尼迪历时十年有余,遍访英德两国的六十余家档案馆,使用大量官方和私人档案完成了这部巨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涵盖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两国关系的外交叙事,它还囊括了对两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政党政治、宫廷、媒体、压力集团以及其他因素的彻底比较。在肯尼迪看来,两国的差异不足以导致冲突,但在更大的问题出现时,这些差异将铺平通向冲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