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陈忠实的故乡与故人)(精)

日暮乡关何处是(陈忠实的故乡与故人)(精)
作者: 陈忠实
出版社: 鹭江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24
折扣购买: 日暮乡关何处是(陈忠实的故乡与故人)(精)
ISBN: 9787545915594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另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散文集《告别白鸽》,文论集《创作感受谈》等。

内容简介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忌妒河边同族同类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儿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 这炮声在中国灞河两岸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地爆响着,是不再为吃饭发愁的农民发自心底的欢呼。我在那一刻竟然发生心颤,这是家乡农民集体自发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最可靠的,也是“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述,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可以类比的如同排山倒海的心声表述了。 ※ 我不是听人教诲之后才得知,而是在能拖动那把搂拾麦穗的竹筢的幼年就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用流尽汗水再无汗水流出的切身感受获得的生存道理,盘中的餐更具体为母亲案板上的一块锅盔,或一碗纯粹麦子白面做成的面条。 ※ 我重新理解关于写人的创作宗旨。人的生存理想,人的生活欲望,人的种种情感情态,准确了才真实。一个首先是真实的人的形象,是不受生活地域文化背景以及职业的局限,而与世界上的一切种族的人都可以完成交流的。 ※ 我后来在多种作品的阅读中,往往很自然地能感知到所读作品属于生活体验或是生命体验,发现前者是大量的,而能进入生命体验层面的作品是一个不成比例的少数。我为这种差别找到一种喻体,生活体验如同蚕,而生命体验是破茧而出的蛾。蛾已经羽化,获得了飞翔的自由。然而这喻体也容易发生错觉,蚕一般都会结茧成蛹再破茧而出成蛾,而由生活体验能进入生命体验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即使写出过生命体验作品的作家,也未必能保证此后的每一部小说,都能再进入生命体验的层次。 ※ 在我看来,作家的全部创造理想和生存欲望,概莫能大于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作家从事创作劳动的全部意义或者悲剧都在这里。这里就触及对创作这项劳动的理解,不过是作家艺术家把自己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体验进而到生命体验所形成的各个迥异的独特体验宣泄出来,凝成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一幅绘画、一曲交响乐,以期与读者或观者听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文学和艺术作品不过是实现两颗心灵交流沟通的媒体。文学艺术沟通古人和当代人,沟通各种肤色各种语系的人,沟通心灵,这才是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痴情矢志九死不悔以致不惜生命而进行创造活动的全部缘由。 ※ 他要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宣泄出来展示出来,把他体验到的这个世界里的全部美好和卑鄙、欢乐与痛苦、崇高与龌龊、鲜花与蛆虫,展示给他热切关注着的父老乡亲兄弟姊妹,与他们交流和沟通。 在生与死的阴阳交界处,他沉静如铁地宣布:不悔! 庸俗的我还能再抱怨他什么呢? ※ 一次又一次的这种交谈,也给我以最切近的启示,作家凭什么活着?作家这种特殊职业的本质含义是什么?这样简单的事,往往弄出许多复杂的纷繁的文坛现象和怪事来,无一不是非文学因素搅缠的结果。作家凭作品活着,作家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创造艺术;作家创造的艺术比作家自身的生命更恒久,无论做到了或没有做到都应该持续追求;如果游离或转移了艺术创造的兴趣和心劲儿,那么作家这个职业就没有任何意思了。 ※ 我常常想到他对各种文学现象文学样式的冷静和宽容,便想到这可能不只是他的性情好或人格修养好,恐怕主要出于他对艺术创造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得之于艺术眼界的宽泛开阔。一个艺术视野狭窄到只能看见自己的笔尖所划的那几条墨痕的人,自然很难容纳别一根钢笔所划的墨痕。艺术视野的开阔首先得之于阅读的广泛,对于近代、当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了解,才可能使人悟觉,自己的笔所划拉的墨痕值得一赏,前人和今人也同样划出了诸多有赏析价值的墨痕。 作家陈忠实在其人生旅程中,经历过贫穷而又亲近自然的童年时光,阅读过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的诸多文学作品,结识过使其受益匪浅的多位良师益友,游历过国内外风格各异的名胜古迹……这些故事既有磨难和挑战,又有惊喜和收获,这些都组成了作者完整的人生,也促成了其在文学中取得的成就。 全书精选35篇陈忠实散文作品,创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内容完全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让读者更深切地了解《白鹿原》诞生的背景,以及《白鹿原》以外的陈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