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民族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履痕心绪(散文集)(精)/壮族作家作品系列/我们丛书
ISBN: 9787536373136
岳麓的雨 又到长沙。又来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 在头门口,想多徘徊一会,以再次端详门上悬挂的写 着“千年学府”的匾额。这是根据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 字镌刻而成,字体苍秀朗润。然而,旅游车载来的一拨拨 游人使我难在门口流连。 进得头门来,院内草木送香。旧地重游,内心涌起一 阵亲切感。迎面大门上方宋真宗赵恒题写的“岳麓书院” 御匾,仍值得细细琢磨。宋朝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宋真宗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欲拜周式为国子监主簿 。国子监为***高学府,书院是民间学校,皇上亲自下 聘,但周式还是婉拒了,宋真宗乃赐“岳麓书院”题字及 经书等物。宋真宗的御题笔酣墨饱,圆满端庄,显然对岳 麓书院及其山长周式是心存敬意的。在那皇权至上的时代 ,宋真宗的召见和御题对岳麓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所起的作用,应是无人怀疑的吧。检视后人对宋真宗的评 价,基本上也还是正面的,虽然宋朝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他与辽国签订的以输岁币求和平的澶渊之盟不无争议,之 后又做出伪造天书的荒唐事,但他开创了“成平之治”, 政绩不凡。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他亦达到颇高的造诣,流 传千古的名句“书中自有干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其诗作《励学篇》。如此一位推 崇读书的皇帝给岳麓书院题写院名,亦可谓适得其人。 天不作美,开始落下零星雨点。我兀自站在院内砖地 上,心中再三吟读大门两旁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 盛。”这是有典故的。故事说,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 修,山长袁名曜为大门撰写对联,出上联“惟楚有材”让 门生们应对,贡生张中阶对下联“于斯为盛”。此流水对 意思倒是甚为明白:楚国人才众多,岳麓书院尤*。然而 ,两联出处却有讲究,上联“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出自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出自《论语·泰伯》。此对联虽易解,却来历深深,甚有 气势。 大门两侧,分置一对双面浮雕汉白玉抱鼓石,为宋明 时期珍品,传说是清朝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作为钦差大 臣查抄江南大户曹百万财产时发现,转赠岳麓书院的。陶 澍出身于岳麓书院,此举应是他对母校的情感使然。从古 代艺术品珍藏的意义上来说,这对抱鼓石确实增加了岳麓 书院的分量。 雨点渐大,游人有些骚动,然大都仍跟随导游走进二 门。二门上,悬隶书“名山坛席”匾,系清朝何绍基字。 何绍基,湖南人,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 政,晚年先后在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苏州扬州 书院等书院主讲,书法、诗词皆名重晚清。门匾上的“名 山”,指岳麓山,因岳麓山乃五岳中的衡山之尾。“坛席 ”一词,表达尊师之意。二门两旁对联:“纳于大麓,藏 之名山。”两联分别出自《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 风雷雨弗迷”和《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 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此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又云:“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