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智慧(世界股坛大师现身说法)

投机智慧(世界股坛大师现身说法)
作者: 程峰编
出版社: 广东经济
原售价: 19.50
折扣价: 15.20
折扣购买: 投机智慧(世界股坛大师现身说法)
ISBN: 780632643X

作者简介

程峰,经济学硕士、中国首批执业证券分析师、著名证券投资专家。 从事证券期货投资分析与实战操盘15年,操作过包括国际商品期货、外汇、股指期货、国内商品期货以及股票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衍生工具;曾获中国首届期货交易大赛总决赛第二名;与程晓阳合作创建了著名技术分析指标——程峰MSD(相对强度指标);出版了《股票技术分析实战傻瓜书》、《投机智慧》、《揭穿图表陷阱》、《稳操胜券》、《九段操盘》、《套利有招:期货市场操作指引》、《规范者生存》、《财富演义》、《证券营销学》、《期指兵法》等十多部专著;成功策划了B股畅销书《转战B股》、“点击中国股市”系列丛书,担任颇具影响力的“新金融投资工具系列丛书”执行主编。 现任联合证券广州华乐路营业部总经理、联合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联证华乐证券培训学校校长。

内容简介

盆满钵满“李大户” 在1990年回到上海之前,李庆一直在位于上海市郊金山县的上海石化总 厂当技术员。他满脑子都在想如何做生意,那个时候做生意的人已经开始挣 钱了。眼看着过了28岁生日,他终于下决心请了病假回到了上海。 李庆在上海的生意做得并不成功。1991年,全上海都在谈论股市,李庆 也决定进场一搏,他买了7手真空电子每手562元。接下来李庆决定参加股票 培训班。李庆认为,做股票要有消息,而培训班的老师或是专家,或是股评 人,或是证券公司营业部经理,都是离消息比较近的人。培训班是亚洲商务 投资咨询公司主办的,10讲,每讲12元。在当时看来,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但李庆认为这种投资是值得的。李庆还发现,办培训班本身能挣钱。培训 班一结束,李庆就跑回石化总厂贴广告,8讲,每讲8元,来了六七十人,加 工厂零零散散来听的,一共收入5000元,李庆自己挣了2000元。 培训班办完已经是1992年3月。接下来李庆一不小心混进了大户室。当 时舆论正对大户室的存在提出批评,许多证券公司营业部不敢明码标出大户 资格。培训班的老师里有一位营业部经理,李庆就进了那个营业部的大户室 。李庆认为这是他股市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当时加上向朋友借的资金,他 手里一共2万元。再接下来李庆开始写文章。1992年6月亚商承办的第一份专 业股票投资杂志《一周投资》出版,身在大户室的李庆应邀撰写专栏“股市 亲历记”,主要写大户们炒股的喜衷乐,里面夹带一些大户室里发生的笑话 。李庆署名“展波”,在上海话里,这两字与“转播”同音。虽然以前没有 写过文章,但是李庆的专栏受到普遍的欢迎。与此同时李庆开始写股评,并 成为上海电视台每日股评节目中第一位被邀请的股评人。 但事实上,李庆真正喜欢的并不是做股评而是买卖股票。他之所以乐于 做股评,正是为了做股票。李庆认为做股评除了强迫自己思考外还能结交朋 友,并且进行自我宣传。李庆的这一策略显然获得了成功。七八年大浪淘沙 ,早年间与李庆同在大户室的炒家们,仍旧保有大户资格的已然寥寥无几, 而李庆的资金却呈几何级数发展壮大。1994年6月,盆满钵满的李庆注册了 一家公司,主要业务还是做股票,但从此不再写股评。到现在,李庆在好几 家证券公司拥有贵宾室,其中有代客理财部分。 李庆也曾经想过投资实业或者贸易,但最终决定留守股市。他认为做实 业做贸易自己要给人家交学费,做股票是人家给自己交学费。做股票他只跟 庄打交道,跟电脑打交道。做实业做贸易要跟公检法、工商、税务、卫生、 各路神仙打交道,赚一点钱也太不容易了。 忍辱负重“申枪手” 上交所开张不多久,申林即把储蓄拿出来买了股票。那个时候他自己大 概没有想到,日后他会在市场上掀起那样大的风浪,制造那样的悲喜尉。一 切都缘于他所在的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作为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他被抽 调到新组建的负责证券事务的部门。那时候选拔他的依据就两个字——可靠 。 1992年下半年,正是股市低迷的时候。申林所在的公司的市值比当时市 场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值都大,股市们惊呼航母来了,纷纷准备抛掉手中的 股票。有关各方领导希望申林所在的公司自己托一托。申林成为当然的操盘 手。上市首日,申林和公司最高层领导关在上海大厦的一个房间里,由申林 尝试对公司布下的三个地方进行遥控操作。当天收盘时价格撑住了。紧接着 第二批资金到位,申林完全站稳了脚根。其他大户们看到大主力在吸筹也纷 纷加入。申林所在的公司当时的基本面相当不错,,公司上市前的推介工作 也相当充分,当市场中某只股票启动之后,申林把手里剩下的钱全部打进自 己的股票,市场纷纷跟进。三四个月内,股价从4.9元上升至30多元。在24 元上下,申林抛掉了手里所有的股票,他想起到一点平衡的作用。 任务完成了,公司并没有撤回申林——当时公司赚钱越来越困难了。多 数人当然并不愿意放弃这样一眼刚刚发现的利润源泉。在此后的几年中,以 申林为首的几个人继续留在股市作战。他们每年为公司捧回的收益都相当可 观。 申林则渐渐觉得有些不对劲——他发现自己在公司同事和领导眼里成了 百万富翁。1995年公司分房,申林达到了条件但是没有房子。在一次股市滑 铁卢之后,申林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当时两家证券公司和四家上市公司 每家出资4000多万,共2.5个亿联合炒作股票,操作者也还是以申林为主的 几个人。他们在成功地炒完一支股票后又去炒另一支,不想深深被套。他们 拿的筹码非常多,最多的时候达到全部流通盘的67%。申林在辞职报告里说 ,他会把这支股票处理好,其他事情不管了。 申林在此次滑铁卢之后,总结了“一三五、二四六定理”:第一个项目 赢了,第二个项目往往比较草率,因此会输,第三个项目又会好一点,但大 的投资往往是偶数次做出的,所以失败者总比成功者多。直到现在,申林还 常常拿这个定理告诫自己。 辞职之后的申林继续炒股,他先是为别人当“枪手”然后自己干。申林 最大的一次“枪手”经历发生在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 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之前的两个月间。当时两家证券公司各 出资数亿共同炒作深圳的一支股票,找到申林之前已经吸好了筹码,申林在 特约评论员文章之前正好把货出完。在这两个月里,申林把呼机、手机都交 给证券公司,除了家里他不跟外面联系。 申林替自己干同样是一把好手。甚至在1998年,他都有48%的收益率, 而1997年,他的收益率更是达到150%。在5·19这波行情里,申林最多的时 候挣了1000多万。作为上市公司枪手的经历使申林远比其他类型的个人超级 大户更强然地感到受罪。曾经有一次,一个被他所在的公司股票套牢的人得 知他就是那个幕后操作者后,抢过来揪住了他的衣领,他差一点就挨了揍。 1997年底,他进入一家教育发展公司。1998年底当这家公司明晰产权之后, 他拿出一大笔钱投给了它。他说这种方式比捐给某个地方,被这个地方的官 员黑了要好。当时申林并没有预料到今天教育产业所展现的广阔前景。这种 前景越来越强烈地诱使申林把他的良心之举当做事业。他现在考虑的是以这 家教育发展公司为基础,利用股票市场实现资产变成资本、资本变成资产的 良性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