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知三国:披露大家漏读、误读、没读懂的真相
ISBN: 9787514227178
孙正宇,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 自10岁始热衷于三国历史故事,酷爱研究三国历史和文化,著有图书《纵横三国论英雄·乱世英雄》《知三国》,并发表过多篇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文章,曾在斗鱼开三国讲座,颇*大众好评。
1. 三国时的货币,哪家*靠谱? 谈到蜀汉的货币,我们就要提到一个人,此人就是刘巴。刘巴本来一心跟随曹*。结果赤壁之战后,曹*为了抑制刘备在荆州的发展,派刘巴回到其老家荆州南部从事反对刘备的活动。刘巴失败后,几经辗转到了蜀地,依附刘璋。 刘巴在蜀地,劝谏刘璋不要请刘备入川。刘璋不听。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不但没有责罚刘巴,而且在诸葛亮的**下,任命其为左将*西曹掾。 据《零陵先贤传》,刘备*打刘璋时,对士众讲:“要是平定西川,府库里的东西就是你们的了,我不会干预你们。” 结果占领成都后,大家都争着到府库里取宝物,造成了*用不足。这让刘备很忧心。 此时,刘巴对刘备讲:“这事容易,只要铸造价值百钱的货币,平衡商业市场的货物流通,让吏员开办官市,就可以了。” 刘备采纳了刘巴的意见,只用了几个月,就做到了府库充实。 也许有人会问,刘巴不是不愿意辅佐刘备吗?怎么会给刘备出主意呢? 两个字:自保。刘巴一直以来反对刘备。现在他刚刚归附,其与刘备集团之间的隔阂很深。所以,他这次主动为刘备分忧,也是为了淡化以往的矛盾。可是,从长远看,刘备铸造大钱,使大量货币进入市场,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 **,百姓手中的钱没有原先值钱了,购买力下降了。这必然会引发民众的不满,特别是会导致许多有钱人的不满。在当时的社会里,许多有钱人是当地士族,这样做就会促使益州本地士族与刘备离心。 第二,刘备通过手中的大钱,从蜀地民众手中购买物资,这是运用“经济手段”变相掠夺财富的一种行为。 诸葛亮曾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远矣!”不过这位子初先生虽然身在蜀地,然心在中原。他出的这个主意,让刘备大失民心。可是,刘备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采纳刘巴的意见呢? 《三国志》中,在记载隆中对时,刘备曾向诸葛亮说过这样一句话: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刘备这个人很看重“智术”。他认为,自己深陷困境是因为“智术短浅”。他三顾茅庐,目的就是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智术”。在“智术” 本位的指引下,刘备及之后的诸葛亮、姜维都幻想通过“智术”来创造*事上的奇迹,以平定天下。所以,刘备把“民殷国富”的益州当成了一块大蛋糕,进而铸造大钱以掠夺财富来充实府库,从而保障*资的充足,为实施“智术”服务。 这种过于迷信“智术”,让蜀汉重视*资而忽视了民生,在“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短视思维下,偏离了民为邦本的大道。 如此看来,蜀汉的货币并不靠谱。那么,东吴的货币又如何呢? 据《通典·实货八》,在孙权统治时期,先是铸造了价值五百个五铢钱的大钱,即大泉五百。并立法打击盗铸。后来又铸造价值一千个五铢钱的大钱。推行几年之后,孙权发现大面值的货币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市场不接*。 二是百姓对此不满。 于是,孙权改变了策略,下了一道命令: 一是以前之所以铸造大钱,是为了促进市场的货物流通。 二是现在大钱不被市场接*,所以停止铸造。 三是个人手中的大钱,官府作价收回,不让百姓蒙*损失。 铸造大钱是东吴一次失败的货币改革,对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孙权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废除这项不靠谱的货币政策,并且将百姓手中的大钱作价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对民生的重视。 刘备铸造大钱充实府库,看似赚了,但是,从民心方面来讲,则是亏了。孙权作价回收大钱,看似亏了,但是,从民心方面来讲,则是赚了。 那么,曹魏的货币是否靠谱呢? 据《三国志·董卓传》,董卓当政时期,废除了五铢钱,铸造小钱。这导致了物价上涨,一斛谷子要卖到几十万。自此以后,用小钱买不到货物。 据《通典·食货八》,曹*当了丞相之后,废除了董卓发行的小钱,启用五铢钱;但是,当时**已经很久不铸钱了,货物本来就不多,谷子卖得很便宜。 据《通典·食货八》,曹丕时期,废除了五铢钱,用谷子和绢帛充当货币的职能。 也许有人会问,曹丕为何要废除五铢钱呢?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以谷贵,罢五铢钱。”说的是曹丕认为当时的谷子太贵了,所以废除了五铢钱。 那么,谷子到底是贵好,还是便宜好呢? 谷子如果太便宜,就会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就是谷贱伤农。但是,谷子如果卖得太贵,让人买不起,又会危及民生问题。如董卓时期, 一斛谷子卖几十万钱。所以,谷子的价格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越便宜越好,*好是价格合理。 据《通典·食货八》,魏明帝曹叡时期,湿谷子和薄绢在市面上流通, **对此处以严刑,但是,仍然禁止不了。于是,曹叡决定重新使用五铢钱。西晋也沿袭了这一做法。 董卓废除五铢钱,发行小钱的“改革”是失败的;曹*废除小钱,恢复五铢钱是正确的。 曹丕之所以废除五铢钱,让“谷帛”充当货币的职能,是因为他看到谷子太贵,很是担忧,认为让谷子充当货币职能,可以避免谷价不合理而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废除了货币,让经济倒退到物物交换的时代。这样做,明显既不利于货物的流通,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曹叡时期,恢复了五铢钱的使用。这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晋朝沿袭了这一做法。 综合三国的货币政策,三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 刘备只考虑府库充盈和*资供给,不考虑民生,所以其铸造大钱,伤害了民心。结果蜀汉*先灭亡。 孙权铸造大钱,本想促进经济发展,结果适得其反。还好,后来其知错就改,废除大钱,并顾及了百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民心。结果东吴比蜀汉多支撑了十七年。 再说曹魏,无论是曹*、曹丕,还是曹叡,他们实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都是想把**治理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民生。虽然在曹丕时期走了一段物物交换的弯路,但是,总体上没有铸造大钱,掠夺财富,伤及国基民意。 货币政策关系民心走向。相比之下,魏蜀吴三家,曹魏的货币是*靠谱的。晋朝承袭了曹魏的基础,统一了天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了曹魏货币政策的光。 一部陈寿、罗贯中都没有写尽的三国史。 揭晓三国的世间百态,发现隐匿的历史真相。 你不知道的三国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