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重庆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作者: 隗瀛涛//沈松平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9.80
折扣购买: 重庆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ISBN: 9787509725146

作者简介

沈松平,1969年8月生,浙江省平湖市人,四川大学中国地方史专业博士。现为宁波大学入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获“宁波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方志学。出版专著《宁波通史·民国卷》、《马衡传》(与人合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浙江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有关近代中国思想和社会、方志学方面的,论文50余篇,现主要致力于方志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两江合抱的山城 重庆,这座名闻遐迩的历史名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华蓥山南麓, 地处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口,是长江上游的水运枢纽。重庆,古称“江州 ”,“州”指水中之高地,“江州”,意为江中小岛。因重庆地处两江交汇 之处,兰面环水,一面虽不近水,却犹如鹅项,故而得名。今天又把它称作 “山城”,因它地势险要,多丘陵、低山,而少平坝,其整个地势大致由南 北向两江河谷倾斜。登高极目,但见长江南岸群山巍峨,嘉陵江北缓丘迤逦 ,两江滔滔流水蜿蜒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合抱着山城重庆,景色蔚为壮观 。 重庆,西连三蜀,北通汉沔,南达滇黔,东接荆襄,不仅控川西、川东 、川北、川南的冲途,而且扼云、贵、康、藏的门户,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南的军事重镇。 早在跨人文明时代之初,生息在重庆地区的早先民——巴人就在江州 (今重庆市)建立了国都。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张仪、司马错率兵入川 ,攻灭巴国,在重庆地区设巴郡,郡治设在江州。两年之后,出于防卫的需 要,张仪在江州筑城,重庆成为秦王朝统治川东地区的军政中心。至此,重 庆开始成为一座有城垣的封建军事堡垒。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 备割据四川,偏安一隅,重庆的地位日益突出。都护李严率重兵驻扎江州, 。大兴土木,筑大城,方圆达16里。隋朝统一后,实行州县两级制,因嘉陵 江古称渝水,所以把重庆称作“渝州”,这就是今天重庆的简称“渝”的由 来。北宋徽宗年间,重庆又改称“恭州”。不久,金兵南侵,北宋覆亡,宋 高宗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市)称帝,史称“南宋”。南宋的第二个皇帝是 宋孝宗,他的第三个儿子赵悖被封为恭王,.藩封恭州。后来,赵悖当了皇 帝,按照宋王朝潜藩升府的惯例,于1189年9月18日升恭州为重庆府。此后 ,重庆地区的辖境虽时有伸缩,但地名再无更改,至今已800余年。南宋末 年,宋蒙对峙,四川战事吃紧,重庆一度成为四川省军政中心,著名的钓鱼 城保卫战就发生在重庆地区。元朝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川东地区的统治,在 重庆设置了重庆路总管府,并作为四川南道宣慰司所驻节之地,元朝中央政 府也在重庆设置了税务机构,四川行省也一度迁往重庆。明代.,重庆仍为 西南军事重镇,设有重庆府和重庆卫,并设兵备道,管辖重庆府、卫和各州 县以及贵州、酉阳等处土司,成为控制川东、贵州等地,监视少数民族的军 政中心。清代,又在重庆加设分巡川东道署,加强对川东地区的控制。清初 ,四川总督也一度移驻重庆。 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重庆始终作为川东地区的军政中心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但是,重庆同时又是一个经济落后、功能单一的封建军事城邑,城市 的工商业很不发达,这与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有关。重庆多丘陵、 山地而平坝较少,这一恶劣的地形特征使得重庆地区的广大山区腹地长期得 不到开发,榛(zhēn,真)莽草莱遍地,地广人稀,与同时代“沃野千里, 五谷丰登”的川西平原相比,犹如天壤之别。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重 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要说远逊于川西平原,即使与川北的嘉陵江中游地区相 比,也是望尘莫及。经济上的落后带来文化上的荒漠,自隋唐到宋代以前, 重庆地区一直是朝廷贬谪流放罪犯的场所。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重庆城市的 发展,与川西平原的成都相比,重庆的城市化进程起步严重滞后。但是,老 天并没有亏待巴渝儿女,它赐给了重庆一个无与伦比的瑰宝,那就是重庆得 天独厚的为四川其他各地所不能及的地理优势——地处长江上游的水运要冲 。 重庆地控川江(长江上游宜宾至宜昌段),向北通过嘉陵江及其支流涪 江、渠江与川北的合川、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和甘南、陕南发生联系,沿 长江顺江而下,在涪陵接纳马江与黔北相连,上经江津接纳綦江,经泸州接 纳沱江,经宜宾接纳岷江,与川东南的涪陵、黔江地区,川南的泸州、宜宾 地区,川中的自贡、内江地区,川西的成都、雅安地区都发生了联系,沿金 沙江(长江上游一段)下游直抵滇北,成为沟通四川盆地以及滇北、黔北、 甘南、.陕南的水运枢纽。同时,重庆又位于长江——这条中国商品流通主 干道的上游,顺流而下,中经“九省通衢”的武汉,与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上海连接,沟通了横贯整个中国的经济大动脉,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各省与富 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商品贸易的起点。众所周知,四川地处中国内陆, 与全国主要经济区东障巴山,西屏邛崃,南踞苗山,北倚秦岭,仅长江一线 与外相通。这种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却使得重庆这个位于长江上游的水运枢 纽更加夺目耀眼,在近代四川乃至整个中国西部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中唐以后,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日益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黄 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其政治中心也由偏西的长安、洛阳东移到开封、北 京、临安一线,依靠大运河同经济重心相连接。长江成为四川与全国政治、 经济中心相联系的唯一生命线,而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便显得繁忙起来,一 步步地由一个经济落后、功能单一的封建城邑转变成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多功能的城市。近代以降,由于上海经济的崛起,重庆以其自身商业和贸 易上的独特地位紧跟上海,使重庆城市的发展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