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教人兴慈善--慈善作家说余治/乡贤文化丛书

梨园教人兴慈善--慈善作家说余治/乡贤文化丛书
作者: 廉朴|总主编:卫绍生//廉朴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10
折扣购买: 梨园教人兴慈善--慈善作家说余治/乡贤文化丛书
ISBN: 978753479579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二、自幼明理孝双亲 在这样的环境下,余治不知不觉长到五六岁。 在他5岁多时,生父余来贡为了养活一家老小, 离开了浮舟村,前往苏州营生。余治只有跟随二叔 、二婶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从小就培育了他怜 悯的性格。他看到婶母胡氏日夜操劳、疲惫不堪, 心里甚是心疼,也为自己年小力薄不能替母分忧而 难过。 或许是上苍故意要磨炼余治,余治7岁的时候, 一直心疼他的奶奶胡老夫人去世了,余治痛彻心扉 。在奶奶的葬礼上,小余治表现出超出同龄孩子的 能力。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 ,各种各样的程序,讲究的就是孝子贤孙的孝顺行 为在葬礼上的集中表现,繁缛的葬礼程式犹如一道 道幕剧供旁观者观看。作为孝子贤孙,内心的悲痛 谁也体会不到,但恪守孝道的礼仪,却成了展现中 国人孝道的具体表现。 奶奶的去世,对余治打击很大,一个六七岁的 小孩儿,本是懵懵懂懂,但余治似乎早熟,似乎比 一般的孩子更能体会到丧失亲人的痛苦。在奶奶的 葬礼上,他同大人一样,严格恪守儒家孝道的仪式 ,随父兄痛哭、守灵、送葬、祭奠,这些程式,使 童年的余治过早地体会了母慈子孝、仁义礼节的价 值观念,儒家的价值观念在他幼小的心灵开始萌发 。余治在乡人的眼里是那么懂事,他成为许多家庭 教育孩子的榜样。 嘉庆二十二年(1817),9岁的余治比一般的同 龄孩子早熟了很多,也到了进入私塾接受童蒙教育 的年龄段。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社会开设于家 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类似于我们 现在的私立学校。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 家思想为教学内容。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 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 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 城乡。在私塾里,私塾先生根据儿童特点,教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童读物,除读 书背诵外,还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 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 教以作对,为作诗做准备。 余家尽管不富裕,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一点儿 也不敢放松。余治到了接受童蒙教育的年龄,二叔 余来朝非常上心,就把他送到当地的一家私塾学习 。余治在私塾学习很刻苦,《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这些蒙童书籍,他都能倒背如流。他自 知家境不好,二叔一家能让自己读书,也是下了很 大决心的,他不能辜负家人的期望。 别看余治年龄不大,但在读书明理方面显得与 众不同,他读书善于思考,善于把书中的道理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来。在学馆读书时有一件事在当地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