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还政李唐:狄仁杰
ISBN: 9787577203492
黄兆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魏晋史。认为“写史就是写人,写人就是写情”,主张写史要透过冰冷的数据看到背后的人性。
第一点,勤奋刻苦,才思敏捷。狄仁杰将读书学习放在了首位,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外界的干扰对他来说可以忽略,书中的“营养”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而且他对书中的知识已经有 所见解,读书仿佛是在受圣人指导,甚至可以以书为媒介,和圣人进行跨越时空的“沟通”。 第二点,胆识过人。史书中记载他尚处“儿时”,我国古代可称“儿时”,大概就是五至八岁。这么小的年龄,面对一场命案仍然可以专心读书,说明狄仁杰自小便胆量超群,只知圣贤,不惧鬼神。而面对威严的官吏前来责问,他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将打扰他看书的官吏称作“俗吏”,也可以看出狄仁杰性格直率,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曲意逢迎。正因这样,狄仁杰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宋朝的《南部新书》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狄仁杰的故事:狄仁杰年少时,与伙伴们外出游玩,遇到了学识渊博、善于相面的高僧海涛。他看过狄仁杰的面相后便感慨:“此郎位极人臣,苍生是赖,但恨衰朽之质,所不见尔。” 此外,狄仁杰自少年时就有济世安民之志向,希望多学本领为民造福,所以他读书不仅限于圣贤经典,还对医书有所钻研,对医术也颇为精通。隋唐时期文人读书涉猎的范围很广,但医学卜筮的书一般不在其中。据唐代薛用弱编写的《集异记》记载,有一次狄仁杰赶考时,经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看到路边竖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如此重赏,到底身患什么病呢?狄仁杰感到好奇,走近一看,只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十四五岁的少年,双目无神,气息奄奄。而他鼻端生着个瘤子,足有拳头大小,瘤子和鼻子间有一条细肉,粗细如筷,稍碰则痛苦万分。 狄仁杰观察良久,突然越众而出说道:“可否让在下一试?”听到这话,围观的群众开始议论纷纷,再看狄仁杰完全不像身怀医术的样子。而患儿的父母压根没有多想便同意了,他们辗转多地找了无数名医,却无一见效,此刻既然有人愿意尝试,何乐不为?狄仁杰吩咐将患儿扶起,先是把脉沉思半晌,然后取出银针,从患儿后脑穴位扎入,接着又问孩子,患处是否有温热刺痛感,见孩子点点头,狄仁杰迅速将银针拔出。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瘤子掉了下来,孩子的疼痛也全部消失。见狄仁杰治好了孩子,周围的声音全部变成了兴奋叫好之声,孩子的父母更是喜极而泣,忙不迭地跪下来叩头谢恩,同时吩咐下人赶紧把酬金送上,狄仁杰说:“我只是见这孩子可怜,怎能贪图你的财物。”说完,他拒绝了这份酬金就离开了。《集异记》作为一部小说,关于狄仁杰的这则故事的真假已经不可考,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狄仁杰在百姓心中扶危救难、见义勇为、不求回报的光辉形象。 1.心系民生,铲邪除恶,做百姓的青天父母;心系国运,犯颜直谏,做李唐的再造功臣。 2.无论是张光辅、来俊臣等人的威胁迫害,还是武则天的铁腕强权,都动摇不了他造福百姓、事武忠李的初心。 3.平稳安宁的政权交接,减少社会动荡,是国家之福、人民之幸。他深谋远虑,唯才是举,以神龙政变,还政李氏,不愧为一代名相。 4.狄仁杰心怀英略,既忠于武周统治,又忠于李唐宗室。他不像徐敬业等人奋起反抗,也不像来俊臣之流自甘堕落,他是两者兼顾的典范。作为武周的臣子,他为官正直,不徇私利;作为李唐宗室的追随者,他求同存异,着眼未来。 5.“为道义而为官”远比“为当官而为官”要艰难得多,在沉浮官场的芸芸众生中,真正像狄仁杰那样把握住自己初心与定力的,可谓凤毛麟角。 6.狄仁杰是儒家士大夫,早年以明经及第,逐渐成长为唐朝武周时期著名政治家,一代名臣。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卓著,在上承“贞观之冶”、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