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飞语(1897-2017校园廿载光影里的青春足迹)/浙江大学百廿求是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新青年走上敦煌路 本报杭州4月13*讯 在新青年刘建明和秦桦林 的心中,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蕴含着永远难以企 及的智慧——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 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莫高窟、榆林窟、西千 佛洞、小千佛洞……是他们一辈子也探不完的敦煌路 ;舞伎、建筑、彩塑,壁画……是他们一辈子也做不 完的飞天梦。 两天前在杭州“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学 术研讨会上,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向全国12 位在读研究生颁发了2009年度“敦煌奖学金”。浙江 大学古籍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秦桦林、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建明名列其中。 “这是我们敦煌学研究生梦寐以求的奖项。” 2008年,秦桦林有幸成为浙大古籍所张涌泉教授的学 生,并选择了《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出土刻本》作为自 己硕博连读阶段的研究课题。“课题涉及早期中国印 刷术的起源问题,本身意义**重大,获奖*是给自 己的一个激励。”敦厚勤奋的秦桦林说。 “其实,对敦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热爱,是源于 小时候在书摊上看到的一本敦煌小册子。”从那时起 ,偏爱文史的秦桦林,便尝试着写些小“豆*干”的 文史短文,投给谁也不认识他的报社编辑。从此,他 慢慢积淀下丰富的文史阅读、扎窭的古汉语功底,还 有那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与咬文嚼字的秦桦林不同,刘建明自2003年9月 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直接*读计算机 应用博士学位以来,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文化、图像 处理与人工智能。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在“敦煌莫高窟492 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细数敦煌历史,刘建 明心中有做不完的飞天梦——由于长期*外界环境如 光照、温湿度的影响,敦煌的许多壁画已程度不同地 产生了破损,为了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原作的风貌,刘 建明跟随浙江大学以潘云鹤院士为首的课题组,采用 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和复原,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应用 背景,提出了一个使破损壁画虚拟复原和演变模拟的 模型及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复原性临摹、壁画研究 以及壁画保护。根据敦煌保护专家对壁画颜料成分的 研究和艺术家积累的经验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色彩学 知识,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他们成功 地把一些变色、褪色、脱落的敦煌壁画复原为*初画 成时金碧辉煌的景象,并模拟出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 响下渐变到现状的过程。 虽然复原过程中碰到说不清的艰难困惑,但只要 想到一个世纪的大漠风沙都未曾动摇过前辈献身敦煌 文化保护的意志,刘建明的内心也**天强大而坚定 起来。而今,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 。 ****敦煌学家、*本京都大学教授高田时雄 面对记者,*是难抑兴奋之情:“我们在大型纪录片 《敦煌》中看到的许多清晰的壁画,便来自他们的奇 思妙想。”也正如高田时雄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 所说的那样,现在世界上研究敦煌的学者中,中国学 者就占了85%以上,成为敦煌学研究的主力。“敦煌 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永远地成了历史。 “**的命运决定了敦煌莫高窟的命运。”刘建 明和秦桦林坦言,“我们都很幸福,共同拥有一个领 先世界的敦煌学的研究中心,又同时做着一个意义非 凡的敦煌梦。”虽然浙江与甘肃远隔千山万水,虽然 那些年长的学者有些已经远去,但朝气蓬勃的新青年 们也期许着——用辛勤和汗水,用科技和智慧,把自 己的名字与敦煌学,永远地嵌入这座深不可测的莫高 窟。 【记者采访手记】 有心者志远方 穿过祁连山的飞雪,走进黄风吹沙的大漠戈壁, 寻一把先人遗留在那里的石斧,看它是否还能劈出 4000多年前的火光。于是,浙江人率先拥有了敦煌— — *早注意到敦煌文献价值并加以保护的是罗振玉 ,*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是王国维,敦煌 艺术研究所的**任所长是常书鸿,敦煌研究院的现 任院长是樊锦诗,**部对敦煌文献及艺术进行系统 介绍的是姜亮夫,**部研究敦煌文献词语著作的作 者是蒋礼鸿……他们都是浙江人。 追赶丝绸之路落下的夕阳,跋涉在曾经鼓角争鸣 的河西走廊,又一代浙江中年学者,一心想找到三苗 人留下的陶器,让它盛满历史的冷热和苍茫: 以赵丰为首的敦煌丝绸研究,潘云鹤、鲁东明课 题组利用多媒体与智能集成技术进行的敦煌壁画数字 化保护,张涌泉、许建平、关长龙历时10年合作撰写 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一次次把敦煌学研究推 向世界*前沿。 美丽的敦煌啊,有流光溢彩的故事,有大漠落* 的悲怆。我深知,刘建明、秦桦林,还有*多志向高 远的新青年们,都想借你反弹琵琶的神韵止住千年黄 沙,用你飞天飘逸的梦想照亮未来。 (原载于2010年4月14*《浙江*报》第9版,记 者:刘慧)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