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0.70
折扣购买: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修订版上下)
ISBN: 9787214091543
黄玉章,1928年6月生,江苏如东人,1945年8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中将军衔。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会长。 郭汝瑰(1907—1997)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进入陆军大学进修。抗战时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代理第15集团军第18军第14师第42旅旅长。随后被陈诚提升为第54军参谋长。第20集团军参谋长,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后参加了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建国后,历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全国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晚年享受副兵团司令级待遇。主编中国军事史和抗战正面战场史,以严谨著称。 中央军委在为郭汝瑰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称郭汝瑰同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朝鲜及琉球,是距离日本 最近的两个国家。日本在幕府时代,通过对马藩和萨 摩藩与它们有交往。17世纪初,萨摩藩曾以武力侵入 琉球,后即视之为日本的属国。明治维新后,萨摩藩 改为鹿儿岛县,仍掌管琉球。日本要推行近邻外交以 开疆拓土,很自然地首选这两个国家为目标。但这两 个国家与中国清王朝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对中国有 很强的倾向性。如琉球在1854年、1855年、1859年分 别与美国、法国、荷兰签订条约,用的都是清朝咸丰 年号。而朝鲜因历史原因,对日本抱有严重的戒心, 且又实行的是攘夷锁国政策,更是拒绝与日本修复邦 交。于是日本政府在以武力迫使朝鲜向日本开放的“ 征韩论”和与中国修好以扫清日朝关系障碍的主张中 选择了后者,决定采取“日清交涉先行”的方针,于 1870年派代理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到中国进行建交和通 商的预备会谈;1871年任命大藏大臣伊达宗城为全权 大臣,与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在天津签订了中日《 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1873年任命外务大臣副 岛种臣为特命全权大使,到中国办理交换批准书手续 。但他还负有秘密使命:为侵略中国作准备。 日本侵略中国,得到美国的支持。1867年美国海 军舰队侵犯中国台湾时,去台湾办理交涉的美国驻厦 门领事李仙得(一作“李让礼”)由美国驻日本公使 德朗介绍给副岛种臣,担任他的随行顾问。到中国之 前,李仙得曾受到明治天皇的“陛见”,并摄影、“ 赐馔”,“御赐”物品,以示“宠幸”。他向日本提 供了许多有关台湾的照片、地图等资料和情报,并向 日本出谋说:要争霸东亚,必须“南据澎湖、台湾两 岛”;而要占据台湾,只需用2000人左右的军队就可 以迅速占领,不必担心美国的干涉。德朗也参加了副 岛种臣、李仙得等筹划侵略台湾的秘密会议。事后德 朗在给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报告中说:我“一向认为西 方国家对日本的真实政策,是鼓励日本采取一系列的 行动……使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朝鲜政府彼此仇视 。”“在目前形势下,我相信我已经发现一个实行这 一计划的机会,可能不需要流血的战争,但如果需要 的话,我们可以使这场战争成为……把台湾及朝鲜放 在一个同情西方国家旗帜下的战争。”由此可见,当 时的美国是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及朝鲜以便从中渔利的 。 1874年1月,日本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和大藏大 臣大隈重信拟制了侵台行动纲领——《台湾蕃地处分 要略》。2月经大臣、参议会议通过,4月正式成立了 侵台组织,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蕃地事都 督”,大隈重信为“台湾蕃地事务局长官”,陆军少 将谷干城、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为参军,另外聘李仙得 为事务局二等出仕,美国现役少校凯塞尔为参谋,并 组建了一支有3600余人的侵华军队,公开称之为“台 湾生蕃探险队”,以琉球岛民54人被台湾牡丹社居民 杀害一事为借口,进军台湾,于5月7日在台湾琅矫登 陆。中国清政府得知日军侵台的消息后,犹半信半疑 ,于5月14日谕令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带领轮船兵 器,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生番一带查看,不动生色 ,相机筹办”,29日又任命他为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 理各国事务大臣,并授以处理日本侵台事件的军事、 外交大权。 登陆日军于5月18日开始向当地居民部落进攻。 至6月间,攻占了牡丹社及附近各社。7月问撤回沿海 地区,集结于龟山、风港等处,建立都督府,修筑医 院、营房、道路,企图长期占据。清军于6月中旬到 达台湾,当即布置防务,同时派员与日军谈判,令其 撤兵,但并未向日军采取进攻行动。这时正值台湾南 部疟疾流行,日军因不服水土,患病者日增。据参加 侵台的日人水野遵在其《征台私记》中记述,日军 2500余人中,能正常饮食的仅剩下十五六人,其余的 只能吃些流食。此次侵台,前后7个月,共动用兵员 3600余人,战死者仅12人,病死者却有561人。军中 困难日增,士气日趋下降。同时还遭到英、俄等西方 列强的反对。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 任美国驻日公使平翰,以美国政府的名义承认台湾是 中国领土,宣布美国侨民应严守中立。李仙得等被迫 由军中返回东京。日本陷于进退维谷、内外交困的境 地,政府内主张撤兵的呼声逐渐抬头。经中日双方多 次谈判,在英使威妥玛的调停下,于1874年10月30日 签订了《中日台湾事件专约》。中国是被侵略的一方 ,清政府却作了屈辱性的妥协:除偿付日本抚恤、建 房等费用50万两白银以换取日军撤离台湾外,更重要 的是在专约中写进了日本提出的词句:“台湾生番曾 将日本国属民等妄加杀害”,日本侵台“原为保民义 举”等。这无异默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清政府的屈 服外交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台湾居民杀害琉球船员的事件发生后,日本一方 面作侵台的准备,一方面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 1872年10月,日本借琉球王子赴日祝贺之机,册封琉 球国王尚泰为琉球藩王,列入日本华族;外务省派官 员至琉球主持琉球的外交,大藏省派官员负责琉球的 租税缴纳;同时照会西方各国,说琉球已归日本,将 琉球与美、法、荷三国所订的条约改为与日本政府签 订的条约。1875年,日本政府强迫琉球改用日本年号 ,并决定废止定期向中国朝贡和清朝皇帝即位时派使 祝贺等惯例(本年光绪帝即位);撤销在福州的琉球 馆,由日本驻厦门领事馆管理琉球的贸易业务;废止 琉球国王即位时接受中国皇帝册封的惯例,同时派兵 进驻琉球。1876年,日本又接管了琉球的司法、警察 权,规定凡琉球人去中国必须由日本发给护照。琉球 国王派大员到中国求救,清政府不肯与日本实施武力 对抗,仅采取了“据理诘问”的方针与日本谈判。但 中国驻日本公使何如璋向日本外务省多次提出质问和 抗议,均毫无结果。1879年4月,日本彻底吞并了琉 球,改琉球藩为冲绳县,将国王尚泰及王室人员移送 东京,琉球国灭亡。 日本吞并琉球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朝鲜。朝鲜与 清朝的关系虽然和琉球性质一样,但由于历史和地理 等种种原因,清朝对朝鲜要比对琉球重视得多,因而 对日本向朝鲜扩张也比对其吞并琉球的反应强烈得多 。日军从台湾撤出后不到半年,日本就决定以武力对 朝鲜进行威胁。1875年5月问派军舰侵入朝鲜釜山, 接着又到朝鲜西海岸示威,在江华岛与朝鲜守军发生 冲突。1876年2月,日本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江 华条约》,规定日本除在釜山通商外,再选两个港口 向日本开放(1880年和1882年先后开放元山和仁川两 港),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 ,可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但条约中丝毫未提朝鲜 在日本有何种权利。从此,朝鲜的门户被日本打开, 日本的势力开始向朝鲜渗入,与清政府争夺对朝鲜的 宗主权。1882年朝鲜京城(汉城)发生兵变。由于朝 鲜军队对日本的扩张怀有强烈的怨愤情绪,起事士兵 杀死了日本军事教官,并袭击了日本公使馆。8月初 ,日本派军进至仁川一带,企图用武力对付朝鲜,但 由于清政府也派军进入朝鲜进行干预,日军未敢动武 。8月30日,日、朝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朝鲜除 赔款、道歉外,还被迫同意日本派兵护卫公使馆。日 本首次获得在亚洲大陆上的驻兵权,而朝鲜首都则从 此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P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