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作者简介
[英]戴伟思(Stephen Davies) 戴伟思(Stephen Davies),曾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务多年,后进入香港大学任教,教授历史和政治学,并在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担任电视演讲人。2005年出任香港海事博物馆首任馆长,2011年被法国授予 “海洋功勋”荣誉骑士勋章,后成为中国船舶建造公司的首位研究员。他还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及数十本著作,大部分以历史和海事为主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历史、政治理论、考古、造船等方面。戴伟思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局限在图书馆里,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曾驾驶一艘1150米长的单桅帆船航行8万多千米,并利用自己的经验撰写了红海和东南亚的游艇自驾指南。现为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科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内容简介
内森·邓恩是费城的一名 贵格会教徒,以商人身份 客居广州十三年,他对鸦 片贸易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也反对英国为促进鸦片 贸易于1839—1842年发动 的战争。当然了,兰登为 目录撰写的序言(尽管饱 含福音派将中国基督教化 的热情)给读者以及前往 展览的参观者提供了充足 的理由去获得正确的教益 :这个伟大又值得尊敬的 文明能让人获益匪浅。同 一时期大众媒体对于中国 的描述则更让中国稍显愚 昧,它们强调的是落后、 一潭死水的状况,呈现的 是一幅严重扭曲的画面。 兰登并未隐瞒双方的反差 :一面是迅速工业化的西 方世界,一面是前工业时 代的中国,但是他呈现的 教训并无损中国的名誉, 那是同时期多数为鸦片战 争正名的文章没能做到的 。参观目录以一篇名为《 与中国的交往》的文章结 尾,该文章对鸦片贸易做 出了响亮的谴责,进一步 申明了兰登的观点: 一直以来,中国人不断 遭到抨击,其用词根本体 现不出基督徒的忍耐与宽 容。在贸易交往中,他们 被形容成骗子;在对待外 国人的态度上,被认为表 现得轻蔑和冷淡,自我陶 醉到目空一切、无以复加 的地步;至于其本国的社 会关系,则缺乏任何高尚 的情操和慷慨的同情……假 如欧洲和美国商人在评价 中国人的狭隘“ 能够不偏不倚,那也会 成为指向他们的控诉的正 当基础,控诉他们在贪婪 的诱惑下实施的非法行为 ——多年以来,无视法律 和中国政府的意愿,每年 有价值1500万至2000万的 鸦片被基督教商人倾倒在 中国的海岸上! 一言以概之,邓恩的展 览意在展现中华文明的辉 煌(尽管其正处于衰败期 ),并借此对不久前结束 的战争的动机表达明确的 反对。 回顾一下展出的“万物” ,我们就会发现这场展览 虽然仅初具规模,却异常 精彩。从最开始,参观者 穿过以内森·邓恩收藏的一 个中式凉亭为模型修建的 大门进入展区,随后就自 始至终沉浸在中式场景之 中。展览者尽其所能罗列 出了中华文明的全副甲胄 :神祗,官员,僧倡,文 人雅士,贵妇,戏子,形 形色色的商人,各色运输 工具,民居,家具,艺术 品,仪式,庆典,日常生 活中更多商人和场景,书 籍,园艺,在河流、运河 和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政 府体系,还有动植物。展 出的1341件陈列品虽然实 际达不到1万件,但无疑非 常接近“万物”了。 我们必须将“耆英号”及 其巡回展览放到上述“对华 友好”的背景里去考量。因 为邓恩的展览规模大、内 容全、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与之相比,查尔斯·凯利 特及其合伙人拼凑起来的 东西就有点相形见绌。一 面是平庸之辈的轻视,一 面是鉴赏家的概括,并列 呈现之下,双方对待中国 文化的态度令人震惊。在 《“耆英号”详解》的一个版 本中,“耆英号”稀稀落落的 目录中只列出了114个单独 的条目,②其全部内容不 会超过200项。它们远远不 能代表中国人生活中任何 一个单独的方面,更谈不 上是对不同生活方式、职 业、阶层、角色、等级、 身份以及构成“中国物件”的 亚文化的广泛概括。其最 为煞费苦心的一项展示有 12件单独物品,是一个“包 含了吸食鸦片的所有器具” 的托盘;①它还配了一则 完整的说明——也只有它 配了说明——虔诚地记述 了鸦片瘾的“致命后果”,就 仿佛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恶 习。②没有展示其他任何 东西作为背景来对展品进 行解释说明,这场展览只 不过是猎奇物品的大杂烩 。 与此类似,“耆英号”的 船长查尔斯·凯利特自己所 写(也许是请人代写)宣 传册的说明部分与“万唐风 物”展的说明比起来有一个 重要而显著的区别。后者 是关于中国文化以及陈列 的展品的说明,而前者所 有提及中国文化之处,都 采用了轻蔑和贬低的语气 ,其关注的核心反倒是“耆 英号”。凯利特船长和他的 合伙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就 是,帆船才是这场展览的 重中之重,它展示了中国 造船工艺的古怪之处,这 艘船可以作为中国落后文 化的写照,是它为航海界 提供了如此笨拙的异类。 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 由认为,“耆英号”和它的收 藏品想要表达的意涵与“万 唐风物”展几乎完全相反。 内森·邓恩的展览是带着敬 意.甚至某种程度的敬畏 看待中国文明及其成就的 ,而“耆英号”和它的收藏品 看上去则近乎是在刻意贬 低和诋毁中国文明了。 P43-45 体察中西方早期“接钩”的荒诞与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