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选读 第一节 《论语·侍坐》篇解读 《论语·侍坐》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文化内涵 最为丰厚的经典名篇之一,历代读者都从中受到 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但是,文中的“ 曾点之志”究竟是何所指?孔夫子“吾与点也” 的喟叹是否表明对曾点之志的认同?在这两个问 题上,解读者莫衷一是,各种论见之间存在很大 分歧。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文本, 意义重大。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能否抓住“君 子不器”与“无为而治”这两个关键词,从这两 个关键词入手,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一、三子之“器”与曾点之“不器” (一)三子之“器” 《侍坐》篇开头,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很多 人理解的“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但你们不要因为 我年长而不敢说话”,孔子的弟子们何时因老师 年龄大而不敢说话呢?孔子其实说的是:“因为 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所以现在没有人用我了。 ”这和下边的话意思一脉贯通:“你们平时常说 :‘没有人赏识我呀!’现在假如有人赏识你们 ,你们打算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呢?”先说自己 老了,没人用了,再说你们和我不一样,很年轻 ,还有被赏识的机会,假如有了这样的机会,你 们会有何想法。这里,“毋吾以也”中的“以” ,义为“任用”,而非“因为”;以下两个“知 ”,义为“赏识”,而非“了解”或“知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句中的“知”同 为“赏识”义。总之,这是老师在启发、激励学 生谈为政理想。 子路的理想是三年以后,就能够让千乘之国 的百姓“有勇且知方”。宋李纲《议战》说道: “改法更令,信赏必罚,以壮国威,以养士气, 使之有勇而知方。然后兵乃可用也。”“方”, 于此两处,均指法度、准则,而非“做人的道理 ”或“辨别是非的道理”。也就是说,子路的为 政理想在治军,他有志于带出一支能战斗、守军 规的队伍。冉有志在治财,希望在经济上有所作 为,让老百姓富起来。公西华则志在治礼,希望 自己能够在国君的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这样的 重大场合上做一个优秀的司仪。 为何子路和冉有二人之志未能得到夫子的高 度评价呢?且看《论语·颜渊》篇之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 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