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西安
原售价: 19.00
折扣价: 11.40
折扣购买: 长安韦杜家族/古都西安
ISBN: 7807121084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西安,古名长安,是汉唐等封建王朝的国都所在。在西汉时,曾形成一 个惯例,即每一位皇帝在其继位之后,都要给自己营建寿陵,并置守冢陵邑 ,徙民以实之。其所徙之民还须是高官、郡国豪杰与富民。且对高官的要求 还须是二千石以上,对富民则要求至少赀百万以上。汉武帝修茂陵,当时的 御史大夫杜周自南阳徙家居之;汉昭帝修平陵,在朝的光禄大夫韦贤又自邹 徙家居之;是为韦杜两姓自关东徙居关中之始。及汉宣帝修杜陵,韦贤之子 韦玄成、杜周之子杜延年又以当朝高官徙居杜陵。杜陵位于汉长安城东南, 在当时的杜县境。自汉宣帝在杜东原上置陵后,遂改杜县为杜陵。杜县、杜 陵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安市长安区的辖境,也包括了今西安市南郊的部分地区 。自韦玄成、杜延年徙居杜陵后,便开始了韦杜二姓世居长安城南的历史, 同时也开始了韦杜二姓作为关中世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韦杜二姓已作为关中的“世族”、“右姓”、“海内冠冕”等见诸记载 ,其优裕的社会经济地位已经确立。 及至唐代,更进入了韦杜二姓发展的最辉煌时期。韦杜两姓经过数百年 的繁衍生息,在唐代已各自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集团。如韦氏家族 就已分成九大公房,见于两《唐书》记载的人物就有九百多名。杜氏家族也 有杜如晦、杜黄裳、杜佑等房,两《唐书》记载的人物亦有数百名之多。可 谓枝繁叶茂,丁旺族兴。两大宗族的优秀人才活跃于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 各个领域,仅出任地方最高一级行政长官的州刺史,韦杜两家都各能数出数 十名来。达到人生仕途顶峰的宰相一职,有唐一代,韦氏一门就出了17位, 杜氏则出了8位。文苑艺坛也不乏俊逸卓荦之士。韦应物、韦庄是出自韦姓 的著名诗人;而出自杜姓的杜甫更有“诗圣”之称,杜牧的成就也不低,故 被后人谓之“小杜”。韦述、杜佑皆可称有唐一代的史学大家。韦偃的《牧 放图》世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韦杜垣赫的门第,又成为李唐皇室联姻的对象,有男或尚公主,有女或 晋后妃,似乎都成了平常之事。李唐皇室也很倚重韦杜两大家族,并始终将 这两大家族作为维持其封建统治的重要依靠。联姻就是一种加强联系的纽带 ,即通过婚姻关系再组成一个以李唐皇室为核心的大的统治集团。李唐皇室 ,包括最高统治者皇帝,对韦杜两大家族从来都采取一种礼遇的态度,决不 会马虎从事。这里有两个具体事例:一是唐德宗时,德宗宠女很想在城南置 庄,一些宦官便怂恿德宗在城南买地赐予公主。城南地非韦即杜,故德宗当 即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为由予以拒绝。二是唐宣宗时,担任司农卿 的韦厘受术士蛊惑,欲求夏州节度使一职。术士让他写上所求官阶名称,然 后拿着这一证据,大喊大叫,说他怀有异志。此事上闻于宣宗,宣宗在面责 韦厘之后,则对宰相说:“韦厘城南甲族,为奸人所诬,勿使狱吏辱之。” 从上述两条记载可以看出:前者德宗皇帝颇注意不轻易损及杜氏的利益;后 者宣宗皇帝又很顾及韦氏族人的人格尊严与体面。基于韦杜家族显赫的政治 与社会地位,故时谚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其贵盛的程度可见一斑 。唐人柳芳论述魏晋以来全国的族姓,即以韦杜分别为关中首姓之一。 在韦杜两大家族的居地韦曲与杜曲,其甲第里巷,园林别墅,把原本清 秀的樊川景致点染得更加美丽,竟使樊川成为有唐一代京城士女的游赏胜处 。如唐人郑谷的《郊墅》诗:“韦曲樊川雨半晴,竹庄花院遍题名。画成烟 柳重阳色,滴破春怨压酒声。满野红尘谁得路,连天紫阁独关情。”呈现的 是一幅何等瑰丽的樊川风景图画!当时居住在这里的韦杜家族竟是那样的兴 盛,豪门贵胄,绵延几近千年。如今的樊川、韦曲与杜曲,虽已事过境迁, 今非昔比,但仍颇著声名,原因就在于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以崔护一 首《题都城南庄》诗而来寻觅桃花庄故址者,今日仍不时有之。在现今流行 的多种辞海、地名辞典版本中,大致都收录有韦曲与杜曲等地名,解释即是 古代贵族韦氏或杜氏的居地。每当我看到韦曲、杜曲等地名时,往往都会产 生对过去的追想。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