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5.10
折扣购买: 法哲学的视界/新青年法政人文论丛
ISBN: 9787100190510
吴彦,男,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哲学、法律思想史、政治哲学与宪法理论,尤其致力于康德法哲学与自然法理论的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英国牛津大学跟随约翰?菲尼斯(John Finnis)研习自然法理论。译著有《法、自由与强制力》《自然法理论》《人权与自然法》等。同时担任商务印书馆“自然法名著译丛”“政治哲学名著译丛”和“法哲学名著译丛”主编。
自然法学为何要出场 ,及如何出场? 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 的争论是晚近法理学界最 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并 且,这一争论也以各种不 同的方式被加以解读。比 如,它们之间的分歧被看 成是德国派和英美派的较 量;而它们之问的共同点 则被看成是对于之前以立 法为中心的法理学的回应 ,试图代之以以司法为中 心的法理学。 当然,今天我在这里 要讲的是一个与它们都不 太相同的立场,那就是“ 自然法学”的立场,或者 用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来 讲,就是“法哲学”的立场 。这并不是我自己刻意“ 炮制”的一个概念。好像 我们从教科书中看到的自 然法学、法实证主义与法 社会学这三大流派,我们 现在似乎就缺少“自然法 学”这一脉,所以我们要 把这个东西引进来。如果 是这样的话,那么提倡自 然法学就是一个非常糟糕 的想法。 相反,在我看来,在 当下中国法学的语境下, 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面临 着一些其自身无法解决的 问题,甚至这些问题会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未来 法理学整体的生长和成熟 。所以,在我看来,自然 法学或法哲学的立场,已 经到了需要出场的时候。 所以,第一个问题便是, 自然法学为什么要出场? 或者说,社科法学和法教 义学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而使得自然法学的出场变 得必要? 一、社科法学和法教 义学之检讨 限于篇幅的缘故,我 并不准备对社科法学和法 教义学作逐一的论述和检 讨。因为这样的一种检讨 ,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 学术本身的考虑之外,更 多的是出于对整个思想背 景和现实处境的考虑。或 许在将来我会撰写一组文 章,来比较系统地检讨这 场争论以及这场争论背后 的一些东西。在这里,我 只是想提出这样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或许会帮助我 们理解内在于这场争论的 局限性。 无论社科法学和法教 义学在细节性问题上有何 争论,就其整个争论的性 质而言,都聚焦于一个问 题,那就是法律、法律体 系或法学的“封闭性”和“开 放性”,或者说,围绕着 法律和法学的“自主性”。 法教义学是法律/法学自 主性的维护者,而社科法 学则试图突破这一自主性 ,寻求其他学科对于法律 的理解。但是,社科法学 与法教义学分享着同一个 前提,那就是它们的核心 关注点都是“实在法”。社 科法学只是希望从实在法 的“外部”来理解实在法, 以此来完善实在法,而法 教义学则希望从实在法的 “内部”来完善实在法。 但是,我的疑问是: 是什么东西在提供法律以 这样一种“自主性”,或者 说,是什么东西在制造这 样一个“法律帝国”? 如果我们翻看西方的 历史,将视野放置在16、 17世纪,亦即这个法律帝 国神话的前史的话,我们 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两个 对于法律的统一性来讲非 常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国 家意志或国家主权,另一 个是共同的价值共识。前 者由现代早期的民族国家 秩序型塑而成,后者则是 由现代早期的自然法学说 型塑而成。或者,我们可 以说,对于“法律体系”这 个事物,有两样东西支撑 着它的统一性,一是处在 其下面的“价值共识”,二 是处在其上面的“政治意 志”。对于现代世界的任 何一个法律体系,这两样 东西都是不可或缺的。并 且,现代西方整个法律的 发展也展现出这样一个辩 证的过程:就一个成熟的 法律体系来讲,总是事先 生成一种价值共识(在现 代西方,这个价值共识是 由现代早期的自然法和自 然权利学说塑造而成的) ,然后依凭国家主权或国 家意志将这一价值共识以 法的形式予以实定化。而 这一实定化的过程将同时 伴随着另外两个过程,一 是价值共识在被实定化了 的法中逐渐隐退(这同时 伴随着自然法的隐退和法 实证主义立场的显现), 二是政治意志同时也在被 实定化了的法中隐退(这 伴随着对于法秩序中的命 令、强制的强调转向对于 法秩序中的逻辑等等相类 似要素的强调①)。从而 ,法律的自主性便在吸纳 价值共识和政治意志的同 时,将其同时扬弃掉(当 然,这种扬弃绝不是一种 抛弃,而是将这两者吸纳 到它自身的逻辑之中,使 之成为它的一个背景)。 这是西方法律发展的一个 内在逻辑。 从这样一个逻辑中,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任何 一个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 来讲,它必须具备这样两 个要素。一个是比较成熟 的“规则”体系,这是法教 义学比较看重的;另一个 是对于这个规则体系所规 范的“生活形式”必须拥有 一种“成熟的意识”,这个 成熟的意识往往是由价值 共识提供的。 P7-10 本书展现了青年法政人才的研究领域、人生感悟与切己体验。 本书是一部随笔合集,收录了作者在过去五年间就各类不同主题而撰写的文章、书序、访谈及回忆。其中既有作者在牛津大学访学期间与当代著名自然法学家菲尼斯的交往记录,也有专门写给学生们的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读什么样的书、做什么样的学问的思考札记,还有作者在过去几年间针对当下学术界(尤其是法学界)的某些思想倾向、评价机制所作的反思和批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在一定意义上透露着作者对于发生在其身边的“事”与“物”的切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