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宠物寄生虫病防治
ISBN: 9787568097758
高德臣,男,教授,辽宁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教学严谨、工作认真,参与编写国家统编教材多本。
【情境导入】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宿主,可能需要一个或者多个,犬、猫或者人食入了虫卵、幼虫或者中间宿主都可以感染,要想掌握宠物的寄生虫病防治方法,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寄生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条件和宿主特点,这样才能使养宠过程中更好的防范寄生虫病,保证宠物的健康。 【必备知识】 一、寄生虫生活史的概念及类型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叫做寄生虫的生活史或发育史。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活史形式多样,根据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有无中间宿主,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直接发育型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动物或人。直接发育型寄生虫称为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 (二)间接发育型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再感染动物或人。间接发育型寄生虫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犬猫绦虫等。 二、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条件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适宜的宿主 适宜的宿主甚至是特异性的宿主是寄生虫建立生活史的前提。 (二)具有感染性阶段 虫体必须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或叫侵袭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 (三)适宜的感染途径 寄生虫有其特定的感染途径和寄生部位,侵入宿主体内后要经过一定的移行路径到达其寄生部位生长、发育和繁殖,在此过程中,寄生虫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 三、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由自由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从虫体结构、发育、营养、繁殖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以适应其寄生生活。根据寄生虫种类的不同,其适应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形态构造上的适应 1.形态上的变化 如跳蚤具有两侧扁平的身体和发达善于跳跃的腿,这种身体形态使其适合于在宿主体表毛发间活动;蚊子有适于吸血的刺吸式口器;线虫、绦虫的线状或带状体形,使其适于肠道的寄生环境。 2.附着器官的产生 寄生虫为了更好的寄生于宿主的体内或体表,逐渐进化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附着器官。如绦虫的吸盘、小钩;线虫的唇、牙齿等。 (二)在生理机能上的适应 1.营养关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消化器官的简单化,甚至完全消失。如绦虫无消化器官,仅靠体表直接从宿主体吸取营养。 2.生殖能力的加强 大多数寄生虫都具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如绦虫每一节片内都具有独立的两性生殖器官;人蛔虫体长约30~35cm,每天产卵20万个以上,一条雌虫体内含有大约2700万个虫卵。 3.对体内和体外环境抵抗力的增强 蠕虫体表一般都有一层较厚的角质膜,具有抵抗宿主消化的能力;线虫的感染性幼虫具有一层外鞘膜,绝大多数蠕虫的虫卵和原虫的卵囊都有特质的壁,能抵抗不良的外界环境。 4.生理行为有助于寄生虫的传播 矛形双腔吸虫的囊蚴寄居在蚂蚁的脑部,能使蚂蚁向草叶的顶端运动,被草食动物食入的可能性更大。 5.寄生虫代谢机能的适应 寄生虫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来源于分解食物或分解宿主组织,也可直接摄取宿主游离的氨基酸。大多数寄生虫的能量来源从糖酵解中获取,如血液和组织中寄生虫。部分能量则从固定二氧化碳中获得,如肠道寄生虫所处环境条件特征是二氧化碳张力高。 四、宿主对寄生生活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某些动物对某些寄生虫种类先天不具感受性。 (二)年龄因素的影响 不同年龄对寄生虫的易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幼龄动物对寄生虫易感性较高,感染后症状明显,而成年动物则表现轻微或无症状。 (三)机体组织屏障的影响 宿主机体的皮肤、黏膜、血脑屏障以及胎盘等可有效地阻止一些寄生虫的侵入。 (四)宿主体质及饲养管理情况的影响 体质及营养条件好的动物对寄生虫有一定的抵抗力。如幼犬粮中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时,幼犬易感染蛔虫。 (五)宿主免疫作用的影响 一是寄生虫侵入、移行、寄生部位发生局部组织抗损伤作用,表现为组织增生或钙化;二是寄生虫可刺激宿主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发生全身性免疫反应,抑制虫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紧跟教改,突出课证、书证融通:紧跟教育部教学改革步伐,引领职业教育教材发展趋势,适当将学科新进展、新方法融汇于教材之中。 2、创新模式,理念先进:创新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编写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便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融入问题导入、案例教学、互动问答等编写形式。 3、循序渐进,巩固学习:教材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的设计、知识的序化均注重循序渐进;每个项目结束后设有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重点内容。 4、纸质数字,融合发展:建立“互联网+”思维的教材编写理念,构建学习手段灵活、学习方式多元的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同时在书中加入二维码或链接方式,做到“扫码看课,码上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