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教材教法

融合教育教材教法
作者: 吴淑美 著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1.30
折扣购买: 融合教育教材教法
ISBN: 9787508093291

作者简介

第三章 多层次教学 目前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不管一个班级内有几名特殊学生、几名普通学生,必须要做到学业及社会性的融合才能称之为融合班。社会性融合指的是把特殊学生视为班上的一分子,同伴间产生互动及友谊。对于轻度障碍、无行为问题的特殊学生而言,要成为普通班的一分子并被同学及老师接纳,达成社会性融合并不难;但相对于社会性融合,学业性融合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普通班教师必须学会如何针对同一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适性的教学。多层次教学(multilevel teaching)的概念正是应异质性团体教学而产生,也是普通教育教师及特殊教育教师亟需学习的技能。 第一节 何谓多层次教学 面对有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一起学习、个别差异大的班级,首先要做到课程的融合,兼顾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当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时,教师就要使用多层次教学的技能。例如,在同一节课里,特殊学生采用普通学生调整过(或简化过)的教学目标,配合不同的教材教具、学习单,让教学可同时达到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由于这些目标可能都属于同一教学领域,但却是不同难度,因而称之为多层次教学。换言之,多层次教学是将同一领域中不同层次的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使用同一套教具,也可使用不同教具来达到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多层次教学可应用在各种异质性高的团体及不同的教学领域或科目上,可同时符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减少教学的时间。这种多层次或多种难度,允许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具、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考试内容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影响普通学生的学习,反而让普通学生学得更扎实,特殊学生也可获得适合其能力的教学,符合融合教育因材施教的宗旨。 在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融合的班级,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一起上课,学生程度明显不同,教师必须在同一时间及空间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课程。多层次教学的要素有下列四点: ·包含各种各样的学习者。例如,一间七年级教室里包含了各种阅读程度的学生。 ·共同分享的活动。例如,在上社会课时,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包括阅读者和阅读障碍者。 ·学生拥有个别且适当的学习目标。例如,在一间自然课教室,一个初中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和其他普通学生正在一起做电路实验,他的学习目标是遵守两个步骤的指令、与同年龄的同伴沟通及知道如何更换教室,他的学习目标都不是和自然课相关的目标。 ·学生在同一个课程领域中接受教学。让在教室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领域一起学习。 综上所述,多层次教学是依学生能力提供合适的机会,让每个人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在融合班上课的教师必须做到给予不同程度学生不同层次的课程,否则就会有一些学生上课学不到东西。教师教学应着重所有学生的参与, 而不是只在上课时给特殊学生一个玩具或是课后给学生作业单就以为达到了多层次教学的目标。 在竹大附小融合班,班上有三分之一特殊学生,教师必须设计多层次(难度)教学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学习内容必须分层次,在同一个时间,表面上所有学生在上同一种科目的课程,然而课程内容已层次化兼顾不同程度者的需求。这种层次化课程方式尤其适合一些有明显顺序的科目(如数学及阅读),其他教学顺序较不明显的科目就需事前多加计划。换句话说,特殊学生学习的内容层次和普通学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上数学课时,特殊学生的课程层次低于大多数同班同学,程度好的学生则接受较深、较难的课程。 传统式的教学内容完全以课本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必须将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安排在教学上,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课程目标可视学习者的需求调整为: ·内容相同但难度不同。 ·具有功能性及社区本位的特征。 ·不同的分量。 ·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六章 合作学习在融合班的应用 在今日各行各业普遍强调分工的社会趋势下,常常只强调“分工”而忘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是基于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竞争的缺点而设置的,希望在教学环境中促进更多的合作行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并增进学生的社会技能。合作学习不仅对普通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策略,也适合轻度障碍者在普通教室中学习。 莎兰和拉塞尔(Sharan & Russell, 1984)认为合作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再设计,允许学生在小组内分

内容简介

第三章 多层次教学 目前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不管一个班级内有几名特殊学生、几名普通学生,必须要做到学业及社会性的融合才能称之为融合班。社会性融合指的是把特殊学生视为班上的一分子,同伴间产生互动及友谊。对于轻度障碍、无行为问题的特殊学生而言,要成为普通班的一分子并被同学及老师接纳,达成社会性融合并不难;但相对于社会性融合,学业性融合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普通班教师必须学会如何针对同一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适性的教学。多层次教学(multilevel teaching)的概念正是应异质性团体教学而产生,也是普通教育教师及特殊教育教师亟需学习的技能。 第一节 何谓多层次教学 面对有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一起学习、个别差异大的班级,首先要做到课程的融合,兼顾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当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时,教师就要使用多层次教学的技能。例如,在同一节课里,特殊学生采用普通学生调整过(或简化过)的教学目标,配合不同的教材教具、学习单,让教学可同时达到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由于这些目标可能都属于同一教学领域,但却是不同难度,因而称之为多层次教学。换言之,多层次教学是将同一领域中不同层次的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使用同一套教具,也可使用不同教具来达到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多层次教学可应用在各种异质性高的团体及不同的教学领域或科目上,可同时符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减少教学的时间。这种多层次或多种难度,允许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具、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考试内容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影响普通学生的学习,反而让普通学生学得更扎实,特殊学生也可获得适合其能力的教学,符合融合教育因材施教的宗旨。 在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融合的班级,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一起上课,学生程度明显不同,教师必须在同一时间及空间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课程。多层次教学的要素有下列四点: ·包含各种各样的学习者。例如,一间七年级教室里包含了各种阅读程度的学生。 ·共同分享的活动。例如,在上社会课时,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包括阅读者和阅读障碍者。 ·学生拥有个别且适当的学习目标。例如,在一间自然课教室,一个初中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和其他普通学生正在一起做电路实验,他的学习目标是遵守两个步骤的指令、与同年龄的同伴沟通及知道如何更换教室,他的学习目标都不是和自然课相关的目标。 ·学生在同一个课程领域中接受教学。让在教室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领域一起学习。 综上所述,多层次教学是依学生能力提供合适的机会,让每个人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在融合班上课的教师必须做到给予不同程度学生不同层次的课程,否则就会有一些学生上课学不到东西。教师教学应着重所有学生的参与, 而不是只在上课时给特殊学生一个玩具或是课后给学生作业单就以为达到了多层次教学的目标。 在竹大附小融合班,班上有三分之一特殊学生,教师必须设计多层次(难度)教学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学习内容必须分层次,在同一个时间,表面上所有学生在上同一种科目的课程,然而课程内容已层次化兼顾不同程度者的需求。这种层次化课程方式尤其适合一些有明显顺序的科目(如数学及阅读),其他教学顺序较不明显的科目就需事前多加计划。换句话说,特殊学生学习的内容层次和普通学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上数学课时,特殊学生的课程层次低于大多数同班同学,程度好的学生则接受较深、较难的课程。 传统式的教学内容完全以课本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必须将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安排在教学上,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课程目标可视学习者的需求调整为: ·内容相同但难度不同。 ·具有功能性及社区本位的特征。 ·不同的分量。 ·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六章 合作学习在融合班的应用 在今日各行各业普遍强调分工的社会趋势下,常常只强调“分工”而忘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是基于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竞争的缺点而设置的,希望在教学环境中促进更多的合作行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并增进学生的社会技能。合作学习不仅对普通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策略,也适合轻度障碍者在普通教室中学习。 莎兰和拉塞尔(Sharan & Russell, 1984)认为合作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再设计,允许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结合学科及社会互动层面,提供给学生奉献自己力量的机会, 以增进小组成员个人的进度,并分享共同学习的喜悦的一种方式。 第一节 合作学习的要素 斯莱文(Slavin, 1978)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型合作团体或小组中一起工作以达到熟练学习的学习策略。约翰逊和约翰逊(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4)则认为合作学习包含相互依赖、面对面沟通、个人绩效责任、小团体及人际技能等五个要素。综合上述分析,合作学习的特色如下: ·兼顾团体目标及个人绩效责任。斯莱文提出合作学习需达到两种目标,一为团体目标,一为个人的绩效责任,需熟悉每个人所分配的部分,且每个人对组员的进步提供反馈、鼓励及帮助;个人分配的工作与小组工作相结合,个人的努力会对团体产生影响。 ·鼓励和相互依赖。所谓相互依赖是你需要别人、别人也需要你,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下,体会到彼此间相互支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承担彼此的学习责任,组员相互帮忙和鼓励以确信每个人都能完成其分内的工作。 ·鼓励同伴互动。以往的教学多流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沟通,鼓励学生安静、自制,不鼓励学生彼此讨论。学生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及语言交流,才能增进彼此依赖和关心,进而影响教育的结果。 ·强调小团体及人际技能。强调合作、人际关系增进、同伴间的感情,教导学生如何一起工作、称赞、问问题及协助他人学习。 ·重视团体历程。让学生体会组成团体的过程及熟悉团体的运作。团体历程指给予学生适当时间及过程去分析小组运作及使用社会技能的情形,强调自我检视及不断进步与成长的重要性。 ·组成异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采用2~8 人的异质性小组,以增进学生的认知技能及社会技能,如将不同能力、性别、背景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小组中一起学习。 ·合作学习团体进行活动中,教师会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分析问题和提供给学生反馈。 ·合作学习团体教师给学生时间去讨论小组活动进行的情况,而在传统学习情境中,教师很少注意这些,甚至不鼓励在课堂上交谈。 合作学习很受致力于推广融合教育者的支持,因为合作学习需要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这包括分享、认识差异、共同合作和完成共同目标等。合作学习也让学生有机会接受和“排排坐”、传统的听讲与抄笔记以外的上课方式,所以,合作学习可以符合较多学习风格的需求,以及适合异质性高、多种学习特质的团体。综合以上定义,合作学习乃是一种有结构、有系统的教学策略,能适用于不同的年级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依学生的能力、性别、背景等特质分配学生到一个异质性小组中,鼓励互相协助,除了达到个人的学习效果外也达成团体的目标,公平地对待每个成员,对特殊学生不需过分奖励,以免其他同伴视之为特殊分子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施。鼓励每个学生在学业上和自己比,也要确定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达到其学习目标。 第三章 多层次教学 目前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不管一个班级内有几名特殊学生、几名普通学生,必须要做到学业及社会性的融合才能称之为融合班。社会性融合指的是把特殊学生视为班上的一分子,同伴间产生互动及友谊。对于轻度障碍、无行为问题的特殊学生而言,要成为普通班的一分子并被同学及老师接纳,达成社会性融合并不难;但相对于社会性融合,学业性融合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普通班教师必须学会如何针对同一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适性的教学。多层次教学(multilevel teaching)的概念正是应异质性团体教学而产生,也是普通教育教师及特殊教育教师亟需学习的技能。 第一节 何谓多层次教学 面对有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一起学习、个别差异大的班级,首先要做到课程的融合,兼顾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当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时,教师就要使用多层次教学的技能。例如,在同一节课里,特殊学生采用普通学生调整过(或简化过)的教学目标,配合不同的教材教具、学习单,让教学可同时达到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由于这些目标可能都属于同一教学领域,但却是不同难度,因而称之为多层次教学。换言之,多层次教学是将同一领域中不同层次的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使用同一套教具,也可使用不同教具来达到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多层次教学可应用在各种异质性高的团体及不同的教学领域或科目上,可同时符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减少教学的时间。这种多层次或多种难度,允许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具、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考试内容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影响普通学生的学习,反而让普通学生学得更扎实,特殊学生也可获得适合其能力的教学,符合融合教育因材施教的宗旨。 在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融合的班级,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一起上课,学生程度明显不同,教师必须在同一时间及空间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课程。多层次教学的要素有下列四点: ·包含各种各样的学习者。例如,一间七年级教室里包含了各种阅读程度的学生。 ·共同分享的活动。例如,在上社会课时,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包括阅读者和阅读障碍者。 ·学生拥有个别且适当的学习目标。例如,在一间自然课教室,一个初中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和其他普通学生正在一起做电路实验,他的学习目标是遵守两个步骤的指令、与同年龄的同伴沟通及知道如何更换教室,他的学习目标都不是和自然课相关的目标。 ·学生在同一个课程领域中接受教学。让在教室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领域一起学习。 综上所述,多层次教学是依学生能力提供合适的机会,让每个人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在融合班上课的教师必须做到给予不同程度学生不同层次的课程,否则就会有一些学生上课学不到东西。教师教学应着重所有学生的参与, 而不是只在上课时给特殊学生一个玩具或是课后给学生作业单就以为达到了多层次教学的目标。 在竹大附小融合班,班上有三分之一特殊学生,教师必须设计多层次(难度)教学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学习内容必须分层次,在同一个时间,表面上所有学生在上同一种科目的课程,然而课程内容已层次化兼顾不同程度者的需求。这种层次化课程方式尤其适合一些有明显顺序的科目(如数学及阅读),其他教学顺序较不明显的科目就需事前多加计划。换句话说,特殊学生学习的内容层次和普通学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上数学课时,特殊学生的课程层次低于大多数同班同学,程度好的学生则接受较深、较难的课程。 传统式的教学内容完全以课本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必须将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安排在教学上,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课程目标可视学习者的需求调整为: ·内容相同但难度不同。 ·具有功能性及社区本位的特征。 ·不同的分量。 ·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六章 合作学习在融合班的应用 在今日各行各业普遍强调分工的社会趋势下,常常只强调“分工”而忘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是基于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竞争的缺点而设置的,希望在教学环境中促进更多的合作行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并增进学生的社会技能。合作学习不仅对普通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策略,也适合轻度障碍者在普通教室中学习。 莎兰和拉塞尔(Sharan & Russell, 1984)认为合作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再设计,允许学生在小组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