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作者: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2.60
折扣购买: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ISBN: 978710803101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 逄先知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 。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 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从一九五。年冬到一九六六年夏,为毛泽东管 理图书报刊,历时近十七年,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到毛 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尽管是片断的 、零碎的,但是把它们介绍出来,对于了解和学习毛 泽东是有价值的,对于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也是有意 义的。 酷爱读书,广收博览 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 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为了增长知 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 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 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 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尽—切可能,从 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各类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 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他的书起先放在离住 处不远的一排平房里,后因日机轰炸,搬到一个很深 的窑洞里,保护起来。毛泽东十分爱惜自己的书。有 一次,他的一些书被别人搞散失了,他非常生气,这 件事他一直没有忘记。一九四七年从延安撤退的时候 ,别的东西丢下了很多,但是他的书,除一部分在当 地埋藏起来以外,大部分,特别是他写了批注的那一 些,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以后搬到了北京。这 些书是毛泽东藏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研究毛泽东 思想的珍贵资料。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好了。在我接手 管书不久,毛泽东就提出,要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 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起来。这个要求 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做到。但是他 对书的酷爱,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当时毛泽东的书 总共还不到十个书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我离开 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六六年夏,他的藏 书已达几万册,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又适合毛泽 东需要的个人藏书室。这里要特别提到,为建设毛泽 东的个人藏书室,田家英所做的贡献是不应当忘记的 ,他是花了很多心血的。没有他的指导和具体帮助, 建成这样的图书室是困难的。毛泽东的藏书,除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鲁迅的全集以外,一些 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 《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 成》,以及各种世界名著翻译丛书等等,基本上配齐 了。就个人藏书来说这不算少了,但仍不能满足毛泽 东的需要。他还经常要我们向一些图书馆替他借书。 一九五八年夏,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我们特 地给他办了一个。北图的同志出于对毛泽东的敬重, 把他的借书证编为第—号。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 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 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 、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 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就哲学来说,不但 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还读逻辑学、美 学、宗教哲学等等。这里稍为多介绍一点毛泽东对宗 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情况。他对宗教问题是比 较重视的。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 》、《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 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 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 ,通俗明快,它的兴起,使佛教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 。《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 带着,这是一部在慧能死后由慧能的弟子编纂的语录 。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 几乎都看。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毛泽东阅 读宗教经典,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 作问题来看待。他说:“我赞成有一些共产主义者研 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 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样多人 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 不专,是不行的。”。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毛 泽东在—个文件上写了一个批语,说:“对世界三大 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 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 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 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 回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 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再以科学技术书为例。 从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直到某些技术书籍, 毛泽东也广泛涉猎,而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 、土壤学最有兴趣。一九五一年四月中旬的一天,毛 泽东邀请周世钊和蒋竹如到中南海作客,曾对他们说 :“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 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一九 五八年九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 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 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 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 ”毛泽东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不 论是做秘书工作的,做警卫工作的,还是做医护工作 的。一九五七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 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 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 ,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 ……都放着书。每次外出也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 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 书馆,都留下了毛泽东借书的记载。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 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 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 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 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 工作会议。三月四日下午,一到这个蜀汉古都,立即 要来《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阅读 。以后,又要来《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 地方志书籍,还在书上批、划、圈、点。会议期间, 他亲自挑选唐、宋两代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十 五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词四十七首,明代杨基、杨慎 等十二人写的十八首,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 给与会同志。三月八日他曾借阅楹联书十余种,其中 有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孙髯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达一 百八十字的对联。毛泽东对这幅长联甚为赞赏,他能 背诵如流。清人梁章巨在《楹联丛话》中,认为此联 “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毛泽东颇不以为然。他在对 此书的批语中写道:“从古未有,另创一格,此评不 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 喜。”毛泽东生前多次到杭州,工作之余,常常借阅 当地的地方志、当地古人的文集和诗集。例如,他借 阅过宋朝林逋(和靖)的诗文集,明朝于谦的文集、传 记和有关的小说。林和靖,就是那个隐居西湖孤山, 一生不做官,种梅养鹤,被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 人。于谦,爱国名将,做过明朝的兵部尚书。毛泽东 在杭州还要过历代古人写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当时在 杭州从事文史工作的叶遐修,收集了自唐至清咏西湖 的诗二千多首,从中选出二百首,编成《西湖古诗集 粹》,抄送毛泽东阅览。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的生活的各个方 面。或者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参观了一个展览会,或 者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看了一 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一九五八年,刘少奇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 》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 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古代官吏禁 带家属的例证。毛泽东觉得不妥,为查明此事,不仅 翻阅了《全唐诗话》等书,还特地查阅了《旧唐书? 列传》的贺知章传,发现贺传中并无不带家属的记载 。毛泽东随即写信给刘少奇,陈述自己的看法,并送 去载有贺传的那本《旧唐书》。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 四日,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 地动说时,毛泽东说:“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 ,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 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首诗里也写到‘太仪斡运, 天回地游’,”这首诗叫《励志诗》。随后要我们找 出载有这两篇诗词的书给他。辛弃疾在《木兰花慢》 词中有这样两句:“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说,从 我们这里西边沉下去的月亮,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 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 毛泽东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一九五 八年七月二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瀛台参观一机部的机 床展览,回到住所,就要我们给他找两本书:《无线 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这 是他在参观时看到的。一九五九年一月二日苏联发射 了一枚宇宙火箭,六日他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 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 毛泽东的学问很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 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 子,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 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 领域。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 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 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Ⅱ巴!毛泽东所以能够 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 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 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 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 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 说毛泽东博览群书,并非说他涉猎了一切方面的 书籍。例如,外国文学作品,除了《茶花女》、《简 ?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少数的名著外,他读 得很少;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也读得很少;至于经济 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国外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方 面的书读得更少。这一情况,不能不使他的思想受到 一定的局限,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毛泽东读书也不 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他最重 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 国古代文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毛泽东很重视工具书,我们也很注意为他收集这 类图书,在他的藏书室里,各种辞书和地图等工具书 是相当齐全的。他使用最多的是《辞海》、《辞源》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 《辞海》、《辞源》是过去发行量最大、影响最 广的两部辞书,但毛泽东对这两部书都不甚满意。一 九五七年,他在北京见到《辞海》的主编之一舒新城 时说:《辞海》我从二十年前使用到现在。在陕北打 仗的时候也带着,后来在延川敌情紧急的情况下,不 得不丢下埋藏起来,以后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 老了,比较旧,希望修订一下。不久,在上海集中了 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从事这项巨大的重编工作。一九 六五年出版了试行本。新的《辞海》出版以后,毛泽 东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将它跟旧《辞海》一条一条 对照,看看新《辞海》有什么优点,与旧《辞海》有 什么不同。他对新《辞海》仍不甚满意,他说,有的 条目写得太简单,有的条目应该有而没有。这些话, 与其说是对新《辞海》的批评,不如说是反映了毛泽 东强烈的求知欲望。新《辞海》后来几经曲折,终于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九七九年重新修订出版。 在重编《辞海》的同时,《辞源》也根据毛泽东的提 议进行了修订。 在毛泽东的故居里,现在还保存着一部小字本的 《辞源》,那是从延安带出来的。解放初期毛泽东一 直使用这部《辞源》,里面有他圈、划的地方。当人 们看到这—道道的笔迹,会深深地为他的勤学精神所 感动。这部书字太小,后来我们给他买了一部大本的 《辞海》,字稍大些,一直使用到晚年。 毛泽东提出编辑的另一种重要工具书是《中国历 史地图集》。据谭其骧回忆,一九五四年冬,有一天 毛泽东和吴晗谈起标点《资治通鉴》的事,讲到读历 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 史地名的方位。谭其骧说,解放前一些书局虽然出版 过几种历史地图,但都失之过简,一般只画出一个朝 代的几个大行政区划,绝大多数历史地名在图上查不 到。这种图只能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满足不了读 《资治通鉴》之类史书的要求。吴晗想起清末民初杨 守敬编绘的《历史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 《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毛泽东提出 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在标点《资治通鉴 》的同时,也应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绘制 出版。毛泽东赞许他的意见,改绘“杨图”的工作经 吴晗推荐,由谭其骧负责。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 ,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程,它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在一九八二年才开始正式出版。全书共八册,为研读 中国史书提供了一部详尽的地图集。 …… 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