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三节 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1.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经济增长质量”由卡马耶夫(1983)率先提出, 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 类:一类是基于经济增长效率视角,倾向于认同经济增 长质量的改善通过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如卡马 耶夫(1983)、托马斯(2001)、武义青(1995)、王 积业(2000)、刘亚建(2002)、钞小静等(2008)、 张鹏(2011)、李玲等(2013)、楚尔鸣等(2014); 另一类是基于对经济增长品质优劣的规范价值判断视角 ,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对经济增长优劣、好坏的判断, 内涵非常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社会福利、人 民幸福等,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 、创新性,还包括受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健康状况、 法律与秩序的发展程度等方面,如肖红叶等(1998)、 彭德芬(2002)、马建新(2007)、任保平(2012, 2013)、廖筠等(2015)、周艳霞(2017)、魏敏等( 2018)。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 行了不同的界定,各有千秋。基于经济增长效率视角的 研究,虽然涉及面较窄,但是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核 心。基于对经济增长品质优劣的规范价值判断视角的研 究,虽然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但是如果把 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经济增长质量框架中,会 导致其内涵缺乏针对性,不仅会影响后续的空间计量分 析,也会降低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因此,本书 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进步、优化 资源配置来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不仅关注经济数量的增加,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经 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2.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指标 如何有效地测度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正如在第1 章的文献综述部分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主要有两个视角 :一是效率测度视角,二是指标体系评价视角。换句话 说,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法或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法。如王积业(2000)、刘亚建(2002)、涂正 革(2007)、刘文革(2014)、李平等(2017)、李强 等(2019)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郑 玉歆(2007)、钞小静等(2008)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衡量经济增长质量;李玲等(2013) 、茹少峰(2014)、韩晶(2016)、武义青(2018)等 使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 指标。肖红叶等(1998)从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 经济增长潜能等方面评价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随洪 光等(2014)从增长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李胭胭等(2016)从经济增长稳 定性、经济增长结构、科技创新能力、福利分配和人民 生活、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等方面综合评价了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