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十论

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十论
作者: 王正
出版社: 世图出版公司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十论
ISBN: 9787519283070

作者简介

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儒家道德哲学、儒家工夫论,著有《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于《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道德与文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

导 言 王正 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期,也是儒家思想范式的建立期。因此,研究先秦儒学有助于从整体上来把握儒家思想。而道德哲学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儒家追求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即将道德由自身实践推扩到整个世界中去。所以,道德哲学在儒家哲学中是具有基础意义的,因此我们研究先秦儒家的道德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对先秦儒家道德哲学中十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予以理论分析和思想梳理。这十个问题是:天人之辨、人禽之辨、仁义内外之辨、仁礼之辨、义利之辨、群己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义命之辨、王霸之辨和儒法之辨。这十辨虽不能涵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全部,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对它们的探讨,我们可以发掘儒家道德哲学的核心价值,思考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特色,并批评目前学界与社会上有关道德生活的一些成见。 这十个问题看似分散,但实际上草蛇灰线般地构成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一个内在思想系统。 首先,儒家通过天人之辨与人禽之辨,使人和天的关系清晰起来,进而使人从其他生物性的存在中脱离出来,由此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将人的本质确定为道德性的存在,这就奠定了儒家道德哲学的根基。 进而先秦儒者通过仁义内外之辨和仁礼之辨,一方面将道德的判断标准——义也纳入人的内在中来,从而将道德的判断收归到内,避免了可能对儒家道德合法性进行的批评;另一方面将仁和礼的关系规定为仁为内在且在先、礼为外在且在后,从而援仁入礼、赋仁予礼,进一步将儒家道德哲学注重内在道德本质的基调予以确定。 之后的义利之辨、群己之辨以及君子小人之辨,则是先秦儒家将崇尚道德的精神贯彻到相关的道德实践和人格养成中去的成果。义利之辨表明儒家既肯定人追求“利”的自发性、必然性,又强调了“义”即正当性优先的原则,并最终追求义与利的统一——义的高度实现即人类社群全体的公利。群己之辨表明儒家更重视群体的价值,但儒家并不忽视个体生命及个体价值,而认为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最终是合一的。君子小人之辨则从人格养成上,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只关心实际利益的小人和有德行、不局限于成器、文质彬彬的君子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君子人格作为道德人格的目标意义。以上三个问题,使得儒家的道德实践哲学更加丰满。 义命之辨则是对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一个超越性提升,同时也是对道德与命运乃至幸福之关系问题的解答,它揭示出道德自由与道德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道德行为中的主体精神。 王霸之辨是儒家内圣外王结构下从道德哲学向政治哲学的过渡,是儒家道德哲学原则在政治哲学中的初步应用。 最后的儒法之辨则是儒家道德哲学在先秦诸子哲学终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特质时不能回避的问题。 因此,本书所探讨的这十辨,既关系着道德的来源,也关系着道德的实践,同时还涉及道德和宗教、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其中更关联着道德主体、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人格等一系列道德哲学问题。可以说,儒家道德哲学是一个由自我的内在道德主体向外逐渐拓展、逐步完善的道德哲学系统。而我们现在讨论这样一些道德哲学问题,一方面是要从学术上分析儒家道德哲学的特征和系统,另一方面也应当意识到,儒家道德哲学的这些辩论仍具有现代意义。因为现代哲学仍然面临着很多相似的问题,如人禽之辨,经过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人和很多生物尤其是黑猩猩的差异是极其小的,那么使人和它们区分开来的到底是什么?生物构成当然还可以考虑,语言符号体系也有一定意义,但是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作为人禽差别之所在可能更能成立。又如,群己之辨对于思考后乌托邦时代的社群和个体关系很有帮助,社群是由个体构成的,不应成为对个体压迫的理由,而个体也要知道自己最大利益的实现和社群的最大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不致陷入虚无主义的个体主义中去。再如,王霸之辨这个同时关联着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问题,既可以让我们反思殖民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的问题,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价值中的民主等观念,从而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中求得文化和制度的更新。 总之,本书乃是对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非体系性讨论,其中的不周全之处难以避免,因此还期待学界与社会各界同好批评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道德与命运乃至幸福有什么关系? 怎么做才是道德的? …… …… 这本书可以带我们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哲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