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培文电影)

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培文电影)
作者: 李道新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培文电影)
ISBN: 9787301304730

作者简介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获电影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首届电影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教学。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建筑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当代电影现实主义五十年》、《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等;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内容简介

《孤儿救祖记》:“孤儿”救电影 可以断言,当国制影片《孤儿救祖记》在1924年以后 的全国各地放映时,大多数中国观众还是**次看到中国 人拍摄的中国电影。 在此之前,电影只与美、法等国的动作喜剧和侦探长 片联系在一起。在大多数中国观众心目中,看电影仅仅意 味着凑热闹。在一间昏暗的戏院或茶室,在一块白色的幕 布上,金发碧眼的洋人们疯狂追逐着,互相扔着蛋糕,既 紧张又好笑,还特别不可理喻。 然而,《孤儿救祖记》不是一般的出品。它是**代 中国电影从业者为本土市场量身定做的一部伦理影片,不 仅满足了郑正秋这位新剧界“言论老生”以所谓“正当之 主义揭示于社会”的创作理念,而且相当准确地击中了20 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观众脆弱不堪的神经和泪腺。应该说 ,《孤儿救祖记》发现了一种以煽情的伦理影片提升票房 的高招,挽救了明星公司奄奄一息的颓靡,从根本上拯救 了亟待拯救的民族电影产业。 《孤儿救祖记》由上海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于1923 年摄制,黑白无声,片长10本。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王汉伦、郑小秋、郑鹧鸪、王献斋主演。由于保管不善 ,除了几张剧照之外,该片的任何影像均不复存留。 据影片“本事”和字幕,《孤儿救祖记》的**个镜 头应是一幢“严严灿烂之巨厦”,巨厦的所有者乃“拥资 百万”的富翁杨寿昌;影片临近结尾,贤母余蔚如和佳儿 余璞主要依靠其“守节”“孝顺”的道德力量,战胜了小 人之“心毒”和“阴险”,终于重新回到“巨厦”并得袭 “巨产”,亦即回到了“祖父”的身边并传承了“祖父” 的“光荣的历史”。在这里,“祖父”及其资财是一切善 恶行为的发出者和承*者,是价值判断的**见证,是影 片当之无愧的主人公。郑鹧鸪扮演的祖父杨寿昌,平*“ 闲居”,喜参“内典”,颇有“静观自得”之乐,一派“ 安居颐养、指挥如意”的中**长典型遗风。当然,拥有 丰厚资财进而拥有自然威权的祖父杨寿昌,在影片中并非 一帆风顺;相反,他的财产、地位甚至生命经常*到来自 外界的威胁:先是儿子杨道生坠马而亡,接着为侄子杨道 培谗言所惑,将贤媳余蔚如赶出家门,导致自身“老境颓 唐、万念俱灰”,*后险些丧生于杨道培及其朋友陆守敬 手中。影片屡次将“祖父”置于这种被小人“奸谋”蒙蔽 和伤害的境地,一方面是为了影片叙事情节曲折之需要, 另一方面,显然可以归结为编导者对社会道德的内在隐忧 ;毕竟,随着“世风”的转换,无论儒家规制还是佛教经 典,都已经开始面临***的巨大挑战。在编导看来, 《孤儿救祖记》中的“父亲”形象,在不可避免走向“堕 落”的社会境遇中,其“威严”已经不再不言自明,而是 需要依靠子孙一代(“贤母佳儿”)的“守节”和“孝顺 ”,才能勉强维持。 尽管如此,对传统伦理的召唤,对主要建立在丰厚资 财和儒家佛道精神基础之上的理想父性的渴望,仍是影片 《孤儿救祖记》所要传达的基本情绪。还是当时的评论, 较为传神地刻画了一般观众感动于影片忠孝节义思想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