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59.30
折扣购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
ISBN: 9787030697530
第一篇 信息管理基础理论
第1章 信息资源理论
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资源,谁善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谁就能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信息资源是信息管理的对象,要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必须理解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概念,了解信息资源的类型,掌握信息资源的增长与分布规律,正确认识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1.1 信息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1.1.1 信息及其相关的概念与属性
“信息”一词古已有之。我国的《三国志》中就有“正数欲来,信息甚大”的说法。唐代诗人李中在《碧云集 暮春怀故人》中,也有“梦断美人沈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诗句。人们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研究和探索,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8年,哈特莱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为信息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该文中,哈特莱将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等论文,创立了信息论,研究了信息的性质、变换、存储、传递和处理等规律。同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专著,阐述了信息的概念,创立了控制论。目前,信息已成为使用范围极广、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也是多个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1. 信息的概念
1)有关“信息”定义的介绍与分析
学术界对“信息”概念的表述有数十种之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观点。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之消除”“负熵”等。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指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控制论开创者维纳认为:信息量是一个可算作概率的量的对数的负数,实质上就是负熵。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有序程度)的标志”。哈特莱也提出了“信息是消息中不定性的消除”的观点。
事实上,香农当时并没有明确地给信息下一个定义,他所关心的只是信息的选择传递和信息的度量问题。香农的信息论是通信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传输,其目的是消除信息接收端对于信息发出端可能发出的信息的不确定性。由此,信息便很自然地被人们看成“消除了的不确定性”。诚然,信息的作用确实是消除了信宿在未收到消息之前对信源发送何种信息的不确定性,但是,消息本身所含的信息内容却并不具有不确定的性质。信息内容的确定无疑才能使接收者解除疑虑,可见,信息的作用和信息本身是根本不同的。
维纳将信息定义为“负熵”是因为在热力学中,熵表示系统无序的程度,而信源的信息熵则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表示系统获得信息后无序状态的减少或消除。正是从“负熵”出发,他又把信息定义成“系统组织有序程度的标志”。这一定义实质上是把通信信息量概念和信息概念完全等同的理解。对通信信息量本质的理解,香农和维纳并不一致,信息量公式也正好差一个负号。维纳信息量的负熵并不是消息的信息量本身,而只是消息对信宿产生的效应的量,所以它才取负值。因为任何信源发送的消息的信息量根本不可能是负的,所以维纳信息量公式所导出的并不是信息本身的量,而是信息引起的信宿状态改变的量。由此可见,即使在通信系统中,信息量也不是“负熵”,也就不可能导出信息量(或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标志”这一结论。
总之,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是不科学的。它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的大有人在。美国学者巴克兰德认为,当谈论信息系统时,我们是在“事物”的意义上使用“信息”一词的,因为信息系统是围绕记录、文本、数据等事物运行的。也就是说,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或记录。美国学者史密斯(Smith)和梅德利在其所著的《信息资源管理》中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是经过收集、记录和处理,以可检索的形式储存的事实或数据。美国学者霍顿认为,信息是按照最终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处理和格式化的数据。
以上这些定义只是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即信息的范围。我们认为,这类观点是不可取的。不能以外延来定义概念,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严怡民教授认为:信息是生物以及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机器通过感觉器官或相应设备与外界交换的一切内容。
这类定义试图从信息自身所包含的内容上给信息下定义,应该说,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这类定义还有两个不明确的地方:一是信息的范围还没有被划定;二是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信息在本源上具有怎样的质还没有表述清楚。即便如此,这类定义仍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沿着信息内容来定义信息的正确途径。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我国学者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和状态的直接或间接表述。孟广均等在《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一书中写道,应该取钟义信所归纳的定义,即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等;“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性质态势。岳剑波综合了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定义信息的观点,认为信息的概念是有层次的。在信息概念的诸多层次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本体论层次;另一个是受主体约束的认识论层次。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因此都在不断地产生着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这类观点基本上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来定义信息,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
2)信息的定义
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括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为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 信息的基本属性
1)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同时具有信源、载体和信宿三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信息,人与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交换。无机界充满了信息,无机界的一切物质时刻都在产生和发出信息,这些信息不可能被无机界所利用,但能给人类许多宝贵的东西,使人类客观地认识无机界。例如,不少天体会发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携带很多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人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天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机界物质进化的过程就是信息不断转化的过程。植物中包含着大量的生物信息,植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交流。动物除了包含着更加丰富的生物信息外,动物间的信息交流更是形形色色。人体中含有丰富的生物信息,人脑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信息加工器官,人类交换信息的方式更多。
2)信息内容对载体的二重性
信息内容对载体的二重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性。信息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就是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性。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信息加载在一定载体上以供传递或以备后用。信息可以通过自然或天然方式加载于实物中,可以通过记忆加载在人脑中,可以通过印刷方式加载在纸张上,可以通过摄像、录音等方式加载在录像带或光盘上,可以通过机读方式加载在计算机硬盘。
二是信息内容对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这就是信息对载体的独立性。如加载在人脑的智力型信息通过编码、书写或打印成加载在纸张上的文献型信息,其内容不会改变。当然,也有一些信息内容会因载体的变化而改变,艺术类信息基本上如此。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信息内容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的信息称为第一类信息,将信息内容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的信息称为第二类信息。
3)可共享性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充分说明了信息的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在不同时间可被不同的人利用,在同一时间也能被多个人共享。也就是说,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4)非消耗性
自然资源是消耗性的资源。例如,地下的矿藏和石油,开采一点就会少一点;日常消费品会因人们的使用而被消耗掉;机器设备会因使用而磨损以致最后报废。信息资源是非消耗性的资源,可以多次开发,反复使用。一本书中的信息不会因为被人阅读而减少其信息量。
5)强时效性
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利用虽然具有消耗性,但与其开发利用的时间关系不大,不会因为开发晚而利用价值低,也不会因为开发利用的时滞而浪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资源会很快失去其开发利用价值。这是因为:从信息资源自身看,它是描述事物和人类活动、人类知识的。事物在变化,知识在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信息与事物的状况就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符,从而逐步过时老化。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还表现在新信息对旧信息的替代上,系统化知识型信息由于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一般来说适用时间较长,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的产生,旧的知识信息体系将被淘汰而代之以新的知识信息体系。从用户的角度看,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在特定条件下执行特定的任务时产生的,所以这些信息必须与执行的任务及环境密切相关,超越了时间界限,情况有了变化,原有的信息就没有价值了。
3. 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1)知识的概念与属性。学术界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分歧不大,但对知识概念的表述有所差别。黄宗忠教授认为,知识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严怡民教授认为,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的集合。
我们认为,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信息性、可用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
知识的信息性是指知识是一类信息,知识是由信息转化而来,是经过人脑加工过的信息,没有信息就谈不上知识。知识具有信息的多种属性,如知识对载体的二重性、可共享性、非消耗性、强时效性等。
知识的可用性是指知识是可以被人们理解和利用。信息不能被人们理解就不可能被利用,不能发挥作用,只有被人们理解的信息才能被利用。因为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对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所以,知识可以被人们理解和利用。
知识的社会性是指知识是一种社会现象。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过的信息,动物之间可传递和交流信息,但不能传递和交流知识,只有人类社会才有知识的形成、传递和交流。知识性是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