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的偶然我为什么拍纪录片
作者简介
想田和弘,电影导演。1970年出生于日本栃木县足利市。先后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电影系,现居纽约。曾为NHK等电视台制作了40余部纪录片节目。提倡并实践“观察电影”这一纪录片制作方法,包括不做事前调查和商讨,不用脚本、字幕和音乐等十条具体的方法论。遵循此方法论制作的第一部作品《选举》(2007)在世界各地200多个国家的电视上播放,获得美国广播电视界极为重要的皮博迪奖。第二部作品《精神》(2008)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和迪拜国际电影节蕞佳纪录片奖等奖项。观察电影番外篇《和平》(2010)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获得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观众奖和香港国际电影节蕞佳纪录片奖。另著有《精神病与马赛克》《戏剧与电影》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拍摄者与被摄者 岳父、“吃茶去号”与猫 牛窗外婆的状态一日不如一日。亲戚们轮流住宿医院照顾她,而无能为力的我,处于一种茫然恍惚的状态。 在那样的情况下,规与子的父亲寿夫,依旧淡然地操持着每天的工作。 规与子的父亲在冈山县一所养护学校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师。1998年他从冈山县立早岛养护学校的校长职位退休,受社会福利法人旭川庄委托工作了五年,后来柏木的母亲开设了NPO法人上门看护事务所“共助团体吃茶去”,他就开始帮忙做福利车“吃茶去号”的司机。 “吃茶去号”是一种可爱的小型四轮汽车,后排座位上配备了可以搭载轮椅的装置。岳父就开着它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去医院或者去买东西。此外,岳父还有一件很重视的事情,就是照顾院子里住着的那些野猫。 虽说是野猫,但和柏木家并不是完全无缘的。 柏木家原本就有一只正式饲养的猫“曼君”。它作为“豪杰猫”,过去曾是周边地区所有猫的老大,虽然只度过了短短的“猫生”,但它在挥洒青春的岁月里,在外面留下了众多子孙。这些猫不知何时开始就聚到了柏木家的院子里,岳父没有办法,只好照顾它们。慢慢地“流言”就在猫与猫之间传开了,各种各样的猫从四处涌进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多的时候二十多只,少的时候也有四五只“外来的猫”居住在柏木家的庭院里。 岳父早晚都给这些猫喂食。小猫到了年龄就给做绝育手术,生病了也带去看兽医,如果有邻居们来抱怨粪便问题,他就去打扫。岳父这样坚持了20来年。正因如此,我和规与子不管怎样邀请他来纽约玩,他都拒绝说:“有猫在,不能离家三天以上。” 这些被岳父当作宝贝守护着的猫,还是因为在户外生活的时间太长,所以对除了岳父之外的任何人都毫不放松警戒心。我和规与子如果模仿着猫叫声随便走出去,它们立马就跑得远远的。它们甚至对柏木的母亲都不亲热。但是只要岳父一出来,它们立马就切换了模式,一边发出喵喵的撒娇声,一边扭动全身去蹭岳父的手和脚。 “小偷猫” 看到猫和岳父的样子,我因为牛窗外婆的电影而受挫的心深受感动。 岳父与猫相处时安静又细腻的时间,在我的眼前流动着,然后消失,如此虚无缥缈,让我产生了一种失落感。我强烈地感觉到,如果可以的话,真想把这时间封存进胶囊或者什么东西里面,然后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某个地方。 想到好不容易带来了摄影器材,所以我开始拍摄岳父早晚喂食的景象。就像开始拍牛窗外婆时一样,我起初也没有想到把这做成什么作品,只是想把岳父和猫的身影先切实地保留下来。我平日里就常常想,人类最初发明照片和电影也许就和“保留此时这重要一刻”的心情有关。 然而把摄影机对准它们以后,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场面。 仔细观察这些猫的样子,就会发现在四五只猫里面,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嘴里总是滴着黏糊糊的口水,因为屁股后面挂着那个气派的家伙什儿,所以应该是只公猫。它比其他猫脏一些,总是板着全身的肌肉,与群体保持距离,眼中一直流露出像山贼一样凶巴巴的神色。它也并不加入到猫咪们的队伍里来。在岳父喂食的时候也是,明明看上去很馋了,可它不去接近其他猫抱团吃食的地方,然后还发出了呜呜的呻吟声。 但就在那时,它突然像忍不住了一样,一瞬间冲到喂食的地方,偷叼一口马上又逃开了。同时,其他猫也惊慌失措,像幼蜘蛛一样从那里逃散到四处。 “喂!这小偷猫!” 岳父小声地怒斥道。这么看来它不是这些猫里的正式一员喽。但是,岳父却没有将“小偷猫”从院子里驱逐出去,反而用猫粮引诱它去了距其他猫吃食的地方有一些距离的庭院一角,在喂过它猫粮和牛奶之后,岳父嘴里嘟哝着:“不要脸的小偷猫总是会来……” 我一边拿摄影机拍着,一边忍不住问了他下面的问题。 想田:“这,不是家里的猫吗?” 寿夫:“嗯,那是小偷猫。抓着点空子就立马来吃, 吃了马上就跑。所以我给它安排了一个固定位置喂食。” 想田:“喂小偷猫?” 寿夫:“对,小偷猫。它老侵犯别人的地方,跑到我的投食处来吃……那样的话,别的猫不是都跑了吗?因为它是公的啊。” 想田:“那小偷猫是从哪来的呢?” 寿夫:“谁知道呢。不知道,但喂还是要喂的,虽然不好弄。没办法。” 关于猫社会的短片 拍完这个场景后,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了灵感。 “不如拍一部关于猫社会的和平与共存的短片吧?” 我脑中闪过的是韩国DMZ纪录片电影节的提案。连忙重新读一遍委托人孝淑的邮件,里面确实写了只要是关于和平与共存的主题就可以,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制约和条件,也没有写必须是“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共存”。 与此同时,我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了,小偷猫到底能不能和其他猫共存下去呢?如果可以的话,要怎样实现呢? 除此之外,不用去阿富汗或者伊拉克这种战事纷争地区,而是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世界去思考和平,我感到这是个不坏的方向。即使想去为国外的战争与冲突做点什么事,如果不是在NGO(非政府组织)或者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一般来说也不太知道要怎么与之联系、参与进去。但是,如果是要守护自己目之所及的“和平”的话,我感觉自己说不定还能想点办法。如果能做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面就隐藏着给我们的各种提示。也就是说“猫同类的纷争”这个身边的“战场”肯定能让我们学到些重要的东西。 这简直没有不拍的道理。我如此确信。 想田和弘,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纪录片导演,“观察电影”的提倡和践行者,以极简的自然主义表现方式切入日本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凭生活流影像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大奖,被称为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接班人,有“日本怀斯曼”之誉。 从一名东大宗教学专业的高材生,到去纽约学电影,给NHK做了八年“定制”纪录片,蕞后选择了以较为极端的“一个人的剧组”方式独立创作,去拍摄具有作者色彩、“不接受投资”的纪录片,想田和弘的创作轨迹十分有趣,也有人称他是“纪录片界的是枝裕和”。他们确实是多年好友,更有着志同道合的影像观念和生活哲学。是枝裕和在伦理的拷问前止步,将前期纪录片生涯的所思所悟转至故事片中,而后享誉世界;想田和弘怀着对社会同样的关怀、发问,踏入纪录片领域,“代替”是枝裕和过着他的B面创作人生。两人交叉并行,在纪录与虚构的边界并肩探索。 本书中,想田和弘回顾创作生涯,用温柔赤诚又不失力度的文字记录他独一无二的奇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