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孝经/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作者: (春秋)孔丘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孝经/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ISBN: 978722207866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天下的真理,就在于君臣上下一心,以求得上天的恩赐,这就是作为忠 臣的 为臣之道。在天地之间,没有什么比忠*为重要的了。所谓的“忠”,就是 “中” 的意思,至公无私。作为上天,要是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的话,那么一年四季 就会 风调雨顺;大地要是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的话,那么万物生长就会茂盛;作为 人, 要是能够做到公正无私的话,那么他的人格就会亨通中正。忠,说的也是忠 心。 为**效命,哪能不出于忠心?忠能够巩固君臣之间的关系,稳定**,感 动天 地和神明,*何况是对于人呢?具有忠诚之心的人,平时会想着自己的家庭 ,在 **就会忠于君王,对个人、家庭和**之间的言行是一致的。忠从一个人 身上 开始,首先落实于自己的家庭,*终体现在对**的忠诚上。一个人的人格 高尚, 就会有福气,家庭和睦,就会带来家族和顺,**上下一心的话,就便于治 理。 《尚书·大禹谟》中是这样说的:“精诚专一,言行要合于不偏不倚的中正 之道。” 汉朝时,有个叫韩伯瑜的人,他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的管教 一直很严厉。韩伯瑜生性孝顺,很小就知道帮母亲拾柴做饭,破了的衣服也 知道自己缝补,尽量减少母亲的负担。 可是小伯俞毕竟还是个孩子,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但就算只是小过 失,韩母也会严厉责罚他。母亲打他,他就跪在地上,虽然*了打,但却一 点怨言也没有。等到母亲打完了,他再低声向母亲谢罪,哄母亲高兴。 多年来,韩母对韩伯瑜的教育一直没有松懈,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了,已 经很**很懂事了,但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严格要求。 有**,韩母又因故生气,责打儿子,不料一向甘愿*罚的韩伯瑜忽然 大哭了起来。 韩母很惊讶,问:“从前打你的时候,你总是心悦诚服地接*,没有怨 言, 也没有流过眼泪。可是,为什么**打你,你就哭起来了呢?” 韩伯瑜擦了擦眼泪说:“以前儿子犯了错,有了过失,母亲杖责我的时 候 是很痛的,所以儿子知道母亲的身体还很康健。**母亲打我时,儿子感觉 不痛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从前了,精力已衰,*渐老迈,所以我就不 自觉地悲泣起来了。” 韩母听了这番话,便放下拐杖,伸手抚摸着韩伯瑜的脸,也感动得哭了 。 孙思邈是唐朝**的医药学家,他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救治过许多 垂危的病人。他曾经用针灸救活了一个已被装进棺材的孕妇,并使这位妇女 顺利地产下了一个胖娃娃,一针救活了两条性命。在长期行医的过程中,孙 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甲状腺肿大和脚气等疑难杂症的良方。在医学实践上,他 收集整理了很多药方,写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共记载 了六千多个药方。为纪念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其 实,这位药王学医的*初动机是为了给自己的父母治病。 隋朝末年,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贫苦人家,他的 父亲是一名木匠。孙思邈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走家串户做木工活儿, 帮父亲打打下手。耳濡目染之下,小思邈也会点木工,时常雕一些小动物哄 爹娘开心。邻里们都说,小思邈长大 后肯定比他爹的手艺还好。长此以 往,小思邈也一直认为自己将来会是 个出色的木匠。 在孙思邈七岁的时候,父亲得了 雀目病(即夜盲症),而母亲患了粗 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 到他在一旁看着自己发呆,便问他: “孩子,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 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大夫, 那样就可以给你们治病了。”父亲见 他小小年纪便有一片孝心,心里十分 感动,第二天就带着孙思邈去城外上学。孙思邈在那里知道了扁鹊,也懂得 了圣贤之道以及“行医者,兼济天下”的道理。这些先人之道也让他确立了 以后行医的*守:不论富贵贫贱,不论男女老幼,皆一视同仁且尽心尽力! 当孙思邈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了附近的药农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 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都堆满了*药,十分高兴,心想:这些 *药里也许有能治父母亲病的药,太好了,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在张七伯家 当学徒的三年里,孙思邈经常向张七伯询问药理知识,常常令张七伯难以回 答。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张七伯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张七 伯也懂得孙思邈的心思,就对他说:“你很聪明,又很好学,我不能耽误你 的 前程,从我这里出发北去四十里的铜官县,那里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 到他那里去学医吧!”临走前,他还送给孙思邈一本《黄帝内经》,希望他 学 有所成,有朝一*成为名医。孙思邈到了铜官县,四方打听找到了这位名医 , 在他那里潜心学习了一年,又钻心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很多 。 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孙思邈十分失望。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