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3.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江门市蓬江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ISBN: 9787218138466
江门市蓬江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由当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就本书的写作组织设立,成员分别来自当地史志办、党史办等机构。
《江门市蓬江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书摘 前言P1-3 蓬江区是1984年成立的县区级行政区,前身是江门市郊区。1994年,*名为蓬江区,是江门市直辖区,江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门镇于1951年撤镇改市,成为省辖县级市,1983年江门市升格为地级市。在江门市郊区基础上,蓬江区接管江门市城区部分街道和新会市部分乡镇。蓬江区和新会县(区)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全区除少数几个自然村原属鹤山市之外,几乎全部行政区域原归属新会县(区)管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江门镇,即今蓬江区白沙街道。而江门镇因位于西江边,水陆交通发达,成为新会县的经济重镇。由于新会的政治和军警力量主要集中在县城会城镇,给共产党人在江门镇组织和开展工人、农民运动和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新会江门支部成立时的会址就在江门镇的水南祖庙(今江门九中校址),***改组后的***新会县**次代表大会亦在江门镇召开。即便中共新会支部曾经有很短时间分为新会支部和江门支部,但江会地区(江门和会城)革命运动和斗争都是在中共新会支部领导下进行的,蓬江区老区的革命斗争,其实是新会县(区)革命斗争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该书的革命斗争史实不可避免地涉及新会县(区)的缘由。 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这红色基因,是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是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我们要从老区精神中挖掘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传承好红色基因,让革命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年代,蓬江区老区人民,描绘了一页页可歌可泣、浴血奋战的英雄画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蓬江区老区人民,谱写了一篇篇艰苦奋斗、气壮山河的瑰丽诗篇;在改革开放年代,蓬江区老区人民,奏响了一曲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动人乐章。**,蓬江区老区人民,又满怀信心跨进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蓬江区老区人民,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亲历者、见证者。善待老区,善待老区人民,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期望,也是责任。可以告慰老区革命先烈的是:蓬江区的老区村,已经旧貌换新颜,老区村的人民,已经走上了致富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2013年2月,习近平***亲临***视察时指出:“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老区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我们应永远铭记、永远珍惜,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 《江门市蓬江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面介绍了蓬江区老区的历史变迁、岁月峥嵘、经济腾飞,是研究地方党史、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献,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该书既为后人提供完整的老区村庄资料,又为我们进行党史、军史、老区革命史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了一本很好的、生动的、贴近实际的乡土教材。因此,编写本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江门市蓬江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作为《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之一,是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一份礼物,也是老区工作者献给老区人民的一份礼物。 P69-72 1942年年底***。初期,很多人从香港逃难回内地,其中不少是文化名人和知名人士。事后方知,他们是被在香港活动的地下党组织所营救,这就是**的省港大营救。其中很多文化名人在香港获救后,辗转至澳门,过中山,经荷塘,至棠下,再往鹤山,*后转至桂林大后方。当时位于西江边的荷塘的塔岗、三丫、南村、良村、篁湾、禾冈等村都设有秘密交通联络站,地下交通员负责护送那些文化名人、地下党员、游击队战士等,荷塘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粤中地区交通线的重要联络站。由于胡耀椿的特殊身份,一些重要人物都被安排由其负责接待和护送的任务。 有**,胡耀椿适值无事,在家与夫人闲聊。一名家人来报说胡剑卿要见他。胡剑卿是胡耀椿的老师,又是老熟人,胡耀椿也就少了客套语,说:“老师近来忙么?这次来有何贵干?” 胡剑卿见他夫人在侧,就起身说:“带我到你天井侧边看看。”胡耀椿引他走出大门,来到天井侧的小屋里,胡剑卿四顾无人,小声说:“接到上级通知,近期有一重要人物,从中山海洲,经荷塘塔岗,横渡西江,去粤桂大后方,需要你提供协助,万勿推辞。”说完胡剑卿注视着胡耀椿。胡耀椿知道事关重大,也不多问,就说:“尽量完成任务。”胡剑卿说:“不是尽量,是一定!过两天,陈能兴、容忍之等会来找你,具体研究这项工作,可能欧初先生也会来。”说完,胡剑卿连饭也没吃,就赶回去了。 欧初是珠江纵队**支队支队长,胡耀椿也有所闻。两天后的早上,家人来报,说有5人(其中一个经常来的)要来见他,已在外面等候。胡耀椿疾步来到门外,只见陈能兴、容忍之两人已到面前。胡耀椿举目一望,见一商人模样的人,旁边两人便衣打扮。胡耀椿心想,这些人可能是欧初和他的警卫员了。 胡耀椿警惕地向四周环视一下,就引他们进内,一便衣打扮的人站在门外,没有进门。欧初对胡耀椿说:“三天后,上头有一重要人物要经塔岗码头,渡江去棠下周郡,你要动员地方武装和渡船人员,确保万无一失,护送他们安全过江。”接着,欧初又说:“我们研究再三,认为荷塘群众基础好,塔岗码头*接近周郡,这里江面较窄,你在塔岗又有一定的势力,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所以选定了这条线路。”胡耀椿凝神听着。“事关重大,一定要确保不出事。要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要制订周密的行动计划。珠江纵队有几十个战士随行护送,你们关键是要组织好船队和地方武装协助护送。同时,一定要保密。”欧初再三叮嘱道。 欧初又听取了胡耀椿对此事的看法和安排,并在胡耀椿屋前屋后转了一圈,再在他们的陪同下,离开塔岗村,步行一千米左右后,来到塔岗码头。面对滔滔江水,欧初若有所思,说:“一定要摸清日军巡逻艇的行动规律。”叮嘱再三,欧初才离去。 第二天,容忍之、容辛、胡剑卿等人又来到胡耀椿家,具体研究护送上级要员之事。*后,确定了如下方案:**,安排机警人员,监视李桂元行踪,做到二十四小时监视。第二,由胡剑卿、陈能兴和塔岗的地方武装组成精干武装,在塔岗村头至塔岗码头戒备。第三,挑选老实可靠的货船船主五人,将五条船停泊在塔岗码头附近待命。第四,加强胡耀椿住房附近的安保工作。这些都要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容忍之他们又一一询问了其他情况才离开。 接下这一任务,胡耀椿可谓食不甘味、寝食不安,终日思索如何才能万无一失地完成这一任务。熬到了第四天的晚上,情报人员传来消息,珠江纵队的战士已经过了海洲河,踏上了荷塘的土地。容忍之、胡剑卿他们立即开始各项工作。胡耀椿又安排家人开锅煮饭,让战士们到来后就有饭吃。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站岗人员说他们来了。容忍之、胡剑卿他们快步出迎,见欧初、陈能兴等几十人,已悄悄地进到村里。走在前面的几个战士,分别站在胡耀椿住房的四个角落,警惕地望着四方,担负起警戒工作。 这时,几个战士簇拥着几位妇女进了厅堂,其中两位妇女格外引人注目,一位上身穿一斜襟女衫,头发乌黑锃亮,头后梳一髻,装束整齐,面露微笑,和蔼慈祥,雍容淡定,这妇人还拉着一个约八九岁的小孩。另一位虽是农村妇女打扮,但谈吐不凡,举止有度,一看便知不是一般人物。 欧初对胡耀椿说:“我带他们上小阁楼稍候,其他人就在天井和厅堂坐地吃饭吧。”说着欧初就带着几名战士,引那几位妇女上了小阁楼。战士们席地而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饭,静悄悄的,没发出任何声响,连附近的村民也不知道。吃过饭后,时间已近午夜,珠江纵队的队伍又出发了。 天黑漆漆的没有一丝风。战士们手拉着手,在黑夜中摸索前进。上了围堤,一位警戒人员走来,说一切正常。胡耀椿问:“日军的巡逻艇过去了吗?”警戒人员说:“已过去半个小时了。”原来,经长期观察,日军巡江是有规律的,他们巡过一次之后,一般要过3小时再来巡江。胡耀椿向欧初说了这一情况,欧初当即下令:“渡江!” 胡耀椿和几位地方武装人员另加几位珠江纵队的战士上了**条船,船夫奋力划桨向对岸驶去。其他人员依然留在塔岗码头,负责警戒的战士依然保持着警戒,向四面张望。胡耀椿提着驳壳*,扭头回望,船已过了江心。不一会儿,船靠在了棠下周郡码头,胡耀椿一跃而上,率领战士们疾步登上围提,找好位置,做好警戒工作,随后向塔岗码头方向亮了三下手电光。 “他们已到对岸啦,下船!”随着欧初一声令下,战士按顺序下了船:**条船由胡剑卿率珠江纵队的战士乘坐,安排一挺机*架在船头;第二条船由欧初和几位妇女以及小孩,另加几位珠江纵队队员乘坐;第三条船由陈能兴带珠江纵队队员乘坐;第四条船由容忍之和珠江纵队战士乘坐。 大半个小时过去了,四条船也陆续抵达了周郡码头。珠江纵队战士簇拥着几位妇女上了岸,登上围堤。欧初等人回头和胡剑卿、陈能兴、容忍之、胡耀椿他们一一挥手致谢,直奔鹤山方向而去。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身影,胡剑卿、陈能兴、容忍之、胡耀椿等人终于为完成了秘密护送任务松了一口气。 荷塘老区村交通站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是这样在粤中通往粤西的地下交通线上,秘密地护送了无数不知姓名、不知身份的文化名人、革命志士和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