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16.90
折扣购买: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观察手册(精)
ISBN: 9787200184600
本书由郭亮主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影像生物调查所(IBE)编著。影像生物调查所(IBE)是一家专业自然影像机构。IBE 是 Imaging Biodiversity Expedition(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缩写,主要通过综合记录一个区域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包含科学数据的影像,来进行生态调查。其成果可应用于本底调查、自然教育、规划设计、文化传播等。从2012年开始获得多个自然环境保护传播奖奖项。在多个地区发现新种,或获取首次影像记录。主要作者,影像生物调查所(IBE)创始人郭亮,是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2005年开始跟随熊猫之父潘文石教授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像记录,曾获得中国国家地理首届荒野传奇摄影大赛哺乳动物组金奖等诸多奖项。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自然观察手册系列”的主创人之一。
1? 虎 Panthera tigris 食肉目 Carnivora 猫科 Felidae 特征 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头体长189~300 厘米,体重100~260 千克,最高可达300 千克以上;雌性头体长146~177 厘米,体重75~177 千克;尾长72~109 厘米。体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极易辨识。虎的体形健壮,四肢粗壮有力,头部宽大且尾巴较长。其体表毛色的底色为锈黄色至橘黄色或浅棕红色,但腹部、四肢内侧和尾巴腹面的底色为白色或污白色。从背部至体侧有众多的黑色细条纹,并延伸至四肢和腹部,眼上部通常有一块白色区域,两耳背面各具一个明显的白斑。尾巴粗壮,长于头体长之半,尾上具黑色环纹。 习性 独居,夜行性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多在树荫下或灌木丛中休息。具有强大的捕猎技巧,捕猎时常常采取打埋伏的方式。 环境 活动在远离人类居住区、地势平缓、冬季积雪较浅的成熟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和栎树林。 2豹 Panthera pardus 食肉目 Carnivora 猫科 Felidae 特征 豹是具有斑点花纹的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雄性头体长91~191 厘米,体重20~90 千克;雌性头体长95~123 厘米,体重17~42 千克;尾长 51~101 厘米。豹的整体毛色为浅棕色至黄色或橘黄色,在背部、体侧及尾部密布显眼的黑色空心斑点。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头部、腿部和腹部分布有实心的黑色斑点。 习性 常常在林中行走、游荡,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捕猎。捕食梅花鹿、狍子、野猪等食草动物,同时还会捕食兔、鸟类、鱼类等。 环境 生活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除了森林,东北豹也可能在丘陵、山区和草原等环境中生活。 3猞猁 Lynx lynx (Linnaeus. 1758) 食肉目 Carnivora 猫科 Felidae 特征 猞猁为身体壮实的中等体形猫科动物,雄性头体长76~148 厘米,体重12~38 千克;雌性头体长85~130 厘米,体重13~21 千克;尾长12~24 厘米。基本毛色为沙黄色至灰棕色,并分布有黑色或暗棕色的斑点。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猞猁的四肢比例较长。 习性 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间最为活跃,白天则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或睡觉,主要在一些植被比较茂密或隐秘的场所躲藏,比如树洞或石缝中。主要以狍子、鹿等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 环境 其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它们主要栖息在高寒地区的山脉、森林和草原等地带。 4大赤蜻褐顶亚种 Sympetrum baccha Matutinum 蜻蜓目 odonata 蜻科 libellulidae 特征 雄性面部红色;胸部红色,侧面具黑色条纹,翅透明,端部具较大的黑褐色斑;腹部红色。雌性黄色具黑色条纹。本亚种与指名亚种的明显区别在翅端部具较大的褐斑。体长36~48毫米,飞行期6—9月。 习性 栖息于海拔1000 米以下的湿地。 分布 黑龙江、吉林,朝鲜半岛、日本。 5樟子松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松科 Pinaceae 松属 Pinus 特征 乔木,高达25 米,胸径达 80厘米;大树树皮厚,树干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深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上部树皮及枝皮黄色至褐黄色,雄球花圆柱状卵圆形,长5~10 毫米,聚生新枝下部,长约3~6 厘米;雌球花有短梗,淡紫褐色。花期5—6 月,球果第二年9—10 月成熟。 生境 产于黑龙江大兴安岭海拔400~900 米山地及海拉尔以西、以南一带沙丘地区。为喜光性强、深根性树种,能适应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及向阳山坡,以及较干旱的沙地及石砾沙土地区。多成纯林或与落叶松混生。蒙古国也有分布。 专业的作者:本书是影像生物调查所(IBE)编著的“自然观察手册系列”之一。 影像生物调查所(IBE)是一家专业自然影像机构。IBE 是 Imaging Biodiversity Expedition(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缩写,主要通过综合记录一个区域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包含科学数据的影像,来进行生态调查。其成果可应用于本底调查、自然教育、规划设计、文化传播等。从2012年开始获得多个自然环境保护传播奖奖项。在多个地区发现新种,或获取首次影像记录。主要作者影像生物调查所(IBE)创始人郭亮,是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2005年开始跟随熊猫之父潘文石教授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像记录,曾获得中国国家地理首届荒野传奇摄影大赛哺乳动物组金奖等诸多奖项。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自然观察手册系列”的主创人之一。本书编写过程中追踪最新生物分类研究,由本精通本区域生物的植物学家和昆虫学家专门审校最难的植物部分和昆虫部分,向读者呈现了一部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艺术性俱佳的区域性观察手册。 真实的国家公园实拍图:本书是作者以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地拍摄的大量图片资料基础上完成的。本手册精选照片700余张,全部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地拍摄,共涉及野生动植物209科547种。其中哺乳动物15科28种,鸟类52科200种,两栖爬行动物8科14种,鱼类9科14种,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82科191种,植物43科100种,基本涵盖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常见的动植物种类。 精彩的图片:真实的就是最动人的,本书的图片充满真实的山野气息,无论是地上的小花小草,枝叶上的令人惊异的或美或丑的昆虫,还是与环境融为一体,几乎难以察觉的两栖和爬行动物,都显示出惊人的美感。每部分篇首的多张跨页大图,更是把大自然那奇幻震撼的一面展露无遗。 广泛的用途:在博物观察被更多人接受的今天,真实的自然观察是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本书既是一本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的教科书,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宣传画册,既可作为大中小学生了解国家公园、进行自然观察的手册和参考书,也可作为保护巡护人员学习查阅的工具书。 生态保护的观念:本书立足于当代保护生物学,同时具备宽广的人类学视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一种更实际更有亲和力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