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货币史:古代卷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
作者: 石俊志|责编:邓颖君
出版社: 当代中国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4.40
折扣购买: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
ISBN: 9787515412733

作者简介

石俊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货币法制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第三编导论) 金属货币信用化是指金属数量货币钱币从依靠本身币材金属价值转向依靠发行者信用价值发挥货币职能。 金属货币信用化表现为在金属货币的名义价值中,币材金属价值占比的持续下降和发行者信用价值占比的持续上升。 实现金属货币信用化,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金属数量货币钱币的诞生 金属货币有两种形态:金属称量货币和金属数量货币。金属数量货币简称“钱币”。钱币的诞生是金属称量货币长期发展的产物。金属称量货币完全依靠本身币材金属价值发挥货币职能,不具备信用化能力。钱币的诞生为金属货币信用化提供了可能。 可以实现信用化的金属货币是钱币,而非金属称量货币。 2.国家垄断钱币的铸造 国家垄断钱币的铸造是金属货币信用化的必要条件。 最初的钱币是百姓自发铸造的,目的是免去称量烦琐、方便商品交换。此后,国家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国家垄断钱币的铸造,并使钱币的名义价值与金属价值发生了脱离。 最初一枚钱币的名义价值,就是金属称量货币单位金属的价值。譬如,秦国的半两铜钱,其名义价值就是半两青铜的价值;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其名义价值就是1德拉克马白银的价值;古罗马的阿斯铜币,其名义价值就是1阿斯青铜的价值。这些钱币的名称都是称量货币的重量单位名称。一枚钱币使用的金属量,正是这个称量货币单位的标准重量。 百姓处于分散状态,每个个体都不具备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主体的资质。个别百姓铸造的钱币,如果减少其金属含量,使其实际金属价值少于钱币名义价值,便不能按照其名义价值行使货币职能。只有国家垄断铸造的钱币,才能够在减少金属含量的情况下,依靠法律的支持,依旧按照其名义价值行使货币职能。于是,在国家垄断铸造钱币的条件下,钱币的名义价值就与钱币的金属价值发生了脱离。 可以实现信用化的钱币是国家垄断铸造的,而非百姓分散制造的。 3.实币与虚币并行流通 金属货币信用化的钱币被称为“虚币”。虚币是相对实币而言的概念。实币是未经信用化的钱币。实币与虚币并行流通,是金属货币信用化的制度保障,需要法律规定实币与虚币之间的固定比价。 如果没有实币的并行流通,市场上全部钱币一起减重,一起信用化,商品以钱币计量的价格就会跟随钱币减重的幅度上涨。有了实币的并行流通,用实币保持各类商品价格的稳定,用虚币代表实币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金属货币信用化才能在商品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节约使用金属,达到信用化的目的。 所以,金属货币信用化不是以流通中的全部钱币为对象,而是以部分钱币为对象,需要有实币与虚币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作为实现金属货币信用化的制度保障。 4.法律的支持 金属称量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进行的交易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通过市场本身的机制发挥货币职能。金属货币信用化导致部分钱币与商品的交换成为“非等价交换”。“非等价交换”需要法律的支持才能进行。 若干萝卜交换若干白菜,遵循市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不需要专门的立法;信用化的钱币与各类商品的交换,不再遵循市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就不得不依赖专门的货币立法。 支持信用化钱币行使“非等价交换”的法律,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禁止百姓制造钱币,保障国家关于钱币的垄断铸造。 第二,确定实币与虚币之间的比价,让实币与虚币并行流通,保障虚币能够代表实币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 第三,禁止百姓在实币与虚币之间进行选择,强制百姓接受国家制造的虚币,以保障信用化金属货币的法定流通地位。 实现金属货币信用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减少金属含量;提高名义价值;降低金属成色。 第一,减少金属含量。钱币的金属含量,原本应该与钱币的名义价值相符。以中国古代的半两钱为例,司马迁说:“ 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希腊的德拉克马和罗马的阿斯,最初的金属含量也是符合名义重量的。减少金属含量是金属货币信用化最直接的方法。 第二,提高名义价值。金属含量不变,提高钱币的名义价值,与减少金属含量的方式相似,也可以达到名义价值中币材金属价值占比下降的结果。 第三,降低金属成色。降低金属成色,则是另一种减少钱币金属价值,使钱币中的币材金属价值占比下降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却不能增加钱币中的信用价值,百姓无法估计钱币金属成色的多寡,只好不再使用钱币交易,商品交换便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 降低金属成色往往引发钱币制度的崩溃,国家不得不建立新的钱币制度,以恢复百姓对国家铸造钱币的信心。 本编的讲述,将依据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以上三种金属货币信用化的实践案例展开分析,以期论证金属货币信用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各个王朝,有着大体相同、各具特色的表现,而金属货币信用化所遵循的各种规律,是货币发展、演化中的普遍规律。 人类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践过程中发明了货币,用作商品生产的价值计量和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货币史的研究对于研究人类文化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世界货币史》的古代部分,主要讲述古代时期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流通秩序的形成,从而揭示货币演变的普遍性规律。本书相较同类产品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时间跨度较同类产品更长,纵向几千年。世界货币史中古代部分的时间段,始于公元前2096年舒尔基统一两河流域的度量衡,称量货币正式确立。其截止时间在世界东西方各有不同:公元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方世界货币史古代部分的截止时间;公元618年中国唐朝建立,是东方世界货币史古代部分的截止时间。然而,为了寻找更多可靠案例或者社会实践来说明世界各地区、各王朝金属货币信用化和专门货币立法的建立等普遍现象,本书将东方世界货币史古代部分的内容扩展到中国的唐宋时期。 二、系统研究古代世界货币史,横向全世界。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各文明古国的货币起源和货币流通秩序的形成,得出货币发展演化中的普遍规律,相较市面上大多数偏重解读西方货币史的图书,本书还系统解构了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史,所涉内容非常丰富。 三、史料翔实,可读性强。本书虽然是一部具有一定分量的著作,但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翔实的史料,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故事串联起一个王国的历史,再通过各个王国的历史揭示古代世界货币演变的普遍规律,反而使世界货币史这一看似宏大的主题读来颇具趣味,有一种轻松之感。 了解古代世界货币发展历史的必备知识手册。本书以古代文献为线索,以出土文物为依据,通过解读刻印在各国古代钱币上的国王肖像、执政年代和赫赫战功,寻找出货币起源、发展、演变的真实本质和普遍性规律,是一部全面了解古代世界货币发展历史的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