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封开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ISBN: 9787218147314
封开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由老促会、区委办、区府办、区政协文史科、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民政局、档案局等各部门抽调组成的编纂小组。
第一节 古都面貌巨变 封开发展喜人 封开县(由原封川、开建两县合并而成)位于广东省西部偏北,总面积约2723平方公里,现辖16个镇178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委会),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524787人,其中有老区村庄的镇六个,人口146408人。封开县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和贺州市相连,东和德庆县毗邻,南、北分别与怀集县和云浮市接壤。贺江由北向南穿境而过,西江由西向东横流,两江的交汇点在江口镇,江口镇为县治所。 封开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广府首府、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广府文化的起点。在河儿口镇发现的黄岩洞人类头骨化石表明,距今十四五万年前就有“封开人”的活动。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南越灭。苍梧王赵光降汉,置苍梧郡及广信、封阳等县。封川属广信县地,开建属封阳县地。公元426年,南北朝时,分封阳县地置开建县。公元502年,分广信地置梁信县。隋时,598年改称封川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封川、开建分别为县,期间建制多变。新中国成立后,几分几合,1961年始置封开县至今。辛亥革命时期,封川县平岗村人李炳辉,参加反清武装起义,不幸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大革命时期,封开县在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纷纷成立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封川县的一区、二区先后成立了两个区级农会和25个乡农会,参加农会的会员1200多人;开建县也先后成立3个区农会和14个乡农会。1927年7月龙师侯被中共广东省委任命为中共封川县工委书记,同年 11月18日被任命为封川县委书记(龙师侯为中共封开县委第一任书记),同时成立组织了封川县委,开展中共党组织的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封开人民在“亡国、亡种、亡族”的严峻形势下,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团结起来,成立各种社会团体,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热潮之中。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应征,奔赴抗日前线。共产党员(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徐儒华率领抗先队,深入七星山区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农民武装,并就地展开自卫、锄奸工作。共产党员刘坚、黄梅随部队(国民党军队)在军队和附近的农村展开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共产党员李镇靖到开建县简易师范任教,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进行抗日形势教育,在学生中播下了追求进步、革命的种子。共产党员谢道源到封川县立中学任教。总的来说,抗日战争时期,在封开境内虽没有共产党组织,但却有共产党员以半公开,更多的还是以隐蔽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发动民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 解放战争时期,以中共地下党深入七星山区开辟游击根据地开始,封开人民以革命的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武装进行浴血斗争,开展了风起云涌的武装斗争。1949年11月4日配合南下大军首克封川县城;1949年11月5日,在绥贺支队的领导组织下,充分利用地方力量解放开建县城;1949年11月23日,解放封川县城;1949年12月7日,中共封川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日,中共开建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封开县委、县人民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把发展工农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发动民众增加投入,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工农业及各项社会事业得以较大的发展,革命老区也同步发展变化。 工业方面,打开山门,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外资,发展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的基础产业、高技术产业,振兴山区经济。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所有行政村及大部分自然村已通硬底化村道,实现了路通财通的目标。教育、科技、文化诸项事业相应发展,邮路畅通,电话、电报服务遍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医疗卫生网点延伸到乡村基层。能源、水利、水电建设,成就显著。开发贺江及其支流东安江、七星河等水资源,形成高、中、低水头发电并举的新格局。1989年成为全国首批百个农村电气化初级阶段试点达标县。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封开连续十年成为省市长跑先进县,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文明户、文明镇、文明单位创建评选经常化、制度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为全县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安定环境。 封开县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尤以“石头、木头、水头”最为丰富。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北回归线穿境而过,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独特的地质地貌,构成各具特色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等自然景观。著名的景点有天下第一石——斑石、千层峰、九曲十八弯的贺江、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十里画廊等。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有古人类历史遗址黄岩洞、岭南首魁状元草堂、明代建筑泰新桥、“两广第一塔——广信塔”,境内还拥有3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杨池古村,被称为“岭南第一村”“广东最美乡村”。 封开县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百佳县”“中国松脂之乡”“中国油栗之乡”“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称号。名优农产品杏花鸡、封开油栗、麒麟李、砂糖橘、贡柑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封开杏花鸡是广东三大名鸡之一,获得 “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封开油栗获得 “中华名果”称号。 近年来,封开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共建共享”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 得新进展。一是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龙头企业华润水泥(封开)项目已建成投产六条生产线。广东华林化工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林化产品生产企业之一,国家级万吨松脂加工中试基地目前已全部建成投产,新引进的威斯达、海蓝化工、劳特化工达产达标。封开嘉诚纸业特种纸生产线及特种纸深加工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二是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园区开发建设打开新局面。谋划建设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先后纳入《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粤桂两省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战略文本,逐步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局面。试验区城市总体规划、起步区控规编制已完成,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等多项规划已编制,一批基础设施已建成,路网工程加快推进,已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一批企业已入园建成投产。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外联内通网络日臻完善。东接肇庆、广州,西连广西梧州的广佛肇高速已于2016年底建成通车,怀阳高速公路(怀集至郁南段)全长 159.94公里,其中封开段约90公里,已于2020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西江航道(界首至肇庆)段3000吨级扩能升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四是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乡环境空气良好状况保持全市前列。五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日趋完善,镇卫生院标准化业务用房及村级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基本完成。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2018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758.39万元,已有4634户1095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加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大为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163.7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是46.87亿元、52.20亿元、64.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4.9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5924.27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及各项民生事业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局面。 封开名片:岭南首府、古岭南人最早(14.8万年前)的繁衍生息地、岭南文化发祥地、粤语发源地、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故乡、全国农村电气化初级电气化县(1983)、全国绿化先进单位(1986)、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1995)、广东省文化先进县(1998)、中国松脂之乡(2001)、国家地质公园(2005)、广东省林业生态县(2006)、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杨池古村(2006)、中国油栗之乡(2007)、封开大旺海鹰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12)、封开杏花鸡——广东省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2012)、封开油栗获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称号(2013)、封开杏花鸡获“广东名鸡”称号(2014)、封开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2014)、封开杏花鸡获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称号(2017)、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2017)。 《封开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史料较为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做到历史的真实性、事件的准确性与内容的可读性相统一。集中体现了当地老区人民革命斗争史,注重突出了老区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弘扬和宣传,促进了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对推动老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具有实用性和参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