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求索/读美德故事塑造高尚品德
作者简介
张海君,湖南人,现住北京。阳光杂志社特约编审、副主编,中国闪小说学会顾问,图书策划人、编辑、出版人。曾策划主编《中国新锐作家方阵》《当代青少年寓言读本》《青少年必读的当代小小说》《别让地球抛弃我们》《读美德故事·塑造高尚品德》《独立文丛》《中国传奇尖锋》《读写新概念·蚂蚁小说》《原创阅读文库·小小说》《原创经典美绘版·最贴近孩子的童话》等一千多册图书。获第五届金骆驼编辑奖。
内容简介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现陕西省)人。司马迁 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读过许多历史书,钻研过诸子 百家的著作,还跟着名师学过天文历法。在父亲的影响下,司马迁也爱好读 书,一有闲空就让父亲给自己讲书。到10岁的时候,他已经把许多古代名著 读完了。父亲见他这么聪明好学又刻苦踏实,非常高兴。 后来,司马迁跟父亲到了都城长安。父亲做了汉朝的太史令(管天文历 法并记录国家大事的官),有很多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珍贵史书、史料,又 结识了好些有名的大学问家。 司马迁的父亲本想利用做太史令的机会编写一部通史,但没有实现。临 终时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第三年,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他也像父亲那样, 如饥似渴地读着国家珍藏的书籍,整理各种历史资料,为编写一部大型史书 做好了准备。 有一天,上大夫壶遂前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 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 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吗?” 司马迁考虑了一会儿,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 出了个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 出像《春秋》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义不容辞地应该由我来承担。 ” 壶遂这才理解了司马迁的心思。 不久,司马迁就开始写作了。他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把自己亲 手调查来的事实也做了认真整理,决心写出一部史料真实全面、叙述生动感 人的书。他的书,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 正当司马迁专心编写史书的时候,一场横祸落到了他的身上。因为他替 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正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把他也判了死罪 。 司马迁得到要被处死的消息,简直惊呆了。他想自己一死,那部史书就 不能问世,父亲的遗愿就不能实现。为了事业,他多么希望活呀! 当时,要想免死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花钱赎罪,另一个就是用腐刑( 割掉生殖器官)代替死刑。 司马迁家境一般,哪里拿得出钱赎罪呢?可受了腐刑,就跟皇宫里的宦 官一样,被人瞧不起。 但是,还有什么能比写好史书更重要的呢?司马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终于下了决心,要顽强地活下去!于是,他强忍着悲痛,接受了使他蒙受 奇耻大辱的腐刑。 受过腐刑之后,司马迁仍然被关在监牢里,他决定抛弃个人的得失,把 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史书的写作中。 三年后,司马迁终于出了牢房。他除了默默无言地办理公事之外,就是 埋头写史书。 终于,司马迁在50多岁时,完成了52万字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学名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司 马迁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之父。” 名师点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悲观消沉,要么 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不论是作为一位文,还是作为一位史 官,司马迁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固守的精神本土。作为一位文,尽管受到了生 活几近致命的一击,可他非但没有沉沦,而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留下了一 部发深省、万世传扬的巨著;作为一位史官,他敢于直言进谏,秉笔直书, 可谓竭忠尽智、恪尽职守。高尚的格、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使他在精 神王里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并且,不断地励着后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存 在的价值! 博览群书的王充 王充(27年~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现浙江省)人,是我国古代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王充从小就很有志气,酷爱学习。他喜欢一个人看书,不喜欢和小朋友 们一起玩耍。他的父亲见他这样,很奇怪,就问王充:“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都在一起玩,多热闹啊!你怎么不跟大家在一起玩呢?” 王充低着头说:“他们总是上树逮鸟,没多大意思。我不喜欢嘛!” “那你喜欢干什么?” “我喜欢看书写字!”王充回答。 父亲听了很高兴。王充8岁那年,父亲就送他进书馆去念书。 书馆里有一百多个学生,学习的成绩大不一样。古时候,对太淘气的或 者不会背书的学生,老师要打手板。这个书馆里的学生每天都有挨打的。只 有王充,读了几年书,没挨过打。 有一回,老师给学生们讲《论语》和《尚书》这两部古书。讲完以后的 第三天,老师就让王充背诵,王充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老师又惊又喜,问 他:“你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王充回答说:“您讲一段,我就背一段 。一天就能背一千多字,所以,您讲完,我也就背下来了。” “真是用功的孩子啊!”老师称赞着。 因为王充学习进步快,15岁的时候,他被送到当时的首都洛阳的太学— —全国最高的学校学习。 在太学里,有个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他知识渊博,讲课时,经常联系 许多知识,范围很广。王充为了弄清老师所讲的东西,就把老师讲课时提到 的书都找来阅读。 太学里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可是,还是满足不了王充的学习需要,去 买书学吧,家里实在困难,怎么办呢?王充想,我何不到书铺去读呢? 于是,他便开始把书铺当做自己的书房,整天钻在里面,孜孜不倦地读 着。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早早来到书铺,帮人家干点 零活儿,然后自己读书。他专心致志,不知疲倦,有时在书铺里一站就是一 整天,吃饭、休息,全都忘了。他读完了这家书铺所有的书,又跑到那家书 铺去读。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的书铺。 有一次,几个太学生对老师说:“王充知识广博,记性又好。不仅是经 典和诸子百家,他都说得头头是道,而且像太阳月亮啊,云雨雷电什么的, 他也知道。” 老师听了,夸赞他说:“王充真是通百家呀!” 在太学里学了几年以后,王充回到家乡做了太守的助手。 不久,他又辞去了官职,回家教书去了。 王充除了教书以外,还写了不少文章。《论衡》这本书,他从30多岁一 直写到60多岁,共写了30多年。 《论衡》这本书,记录了王充的许多进步思想,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今天,仍然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