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评论(2022年总第十一期)

通识教育评论(2022年总第十一期)
作者: 甘阳 孙向晨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8.60
折扣购买: 通识教育评论(2022年总第十一期)
ISBN: 9787100229005

作者简介

"甘阳,清华大学文理通识大类首席教授,新雅书院原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及大学理论等。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曾先后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等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内容简介

"在“通识教育委员会成立暨通识教育研读文库启动仪式”上的总结讲话 钱旭红 尊敬的各位顾问,各位委员: 首先,我代表学校,感谢各位顾问和委员对我校通识教育的大力支持。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是我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学校通识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7月7日,我校开启全校范围的“卓越育人”行动将“卓越育人”作为全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卓越育人”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这是通识部分的要求。第二是“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即我们的很多专业教育需要立足前沿,要包含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第三是“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作为师范大学,我们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未来专家型教师的终身发展。第四是“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我们关注人工智能、未来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引领,希望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模式,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英才。 从学校角度,首先和最主要的就是抓“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因为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把整个学校教育聚焦到“卓越育人”的目标上来。在通识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建立“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的有效途径,并辐射到专业教育和其他教育。通识教育是我们探索的最前沿。学校还将发挥自身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探索成立思维训练中心,搭建思维教育的交流培训和推广平台。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为其他学校提供参照,提供样板,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现在学生的课程很多,所以要先“做减法”,然后“做加法”。“减法就是在学校能够进行技术操作的层面,减少学生负担。在此基础上,再开辟新的通识教育内容和各种支撑服务体系 我们希望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前,学校正从开放性、平台型的卓越学院开始,推行“一人一案”,为每个同学提供个性化的、一人一策的、师生共拟的培养方案,把“培养卓越的人”作为第一性原理。假如学生在哪方面有特长,表现得与众不同,学校可以在其他方面给予学生减免或留白,用这种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拓展自己。 关于下一阶段的通识教育工作,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想法: 第一,今后要进一步系统地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和顶层设计。我校的“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是由“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系列课程、“四本经典”为代表的经典阅读课程、“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模块式课程组成的金字塔形结构,旨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全面素养。 通识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管理者在观念和认识上转变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在顶层设计中,要深刻理解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即在思维层面,至少思维的各个要素是全面的。就像维生素,可以有多有少,但不能没有。所谓“自由”,即给学生选择的自由。 第二,通识教育强调“思维导向”,所以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至少将四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因为我们发现,有时学生之所以毕业后很难再往前走,不是陷在某个知识点上,而是陷在思维方式上。2016年到2021年间,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多次测评显示,我们中国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明显下降的,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然,我们不仅仅强调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关注到更多的思维,但至少要抓以上四种思维,以四种思维带动全体。其中需要特别注意,在强调批判性思维时,一方面要防止“只鼓励批判,而不知道创造”,最后以“破坏性”和“非建设性”作为追求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只强调创造,而没有鉴别和批判能力”,最后以“仿造”和“仿制”作为追求目标,把“仿制”和“仿造”当成创造。 第三,整个通识课程体系应该更为开放。校园内和校园外要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结合;动脑和动手要结合,比如创新创业训练、比赛社会调查等等。要使课程更具开放性,真正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追求“卓越学术+卓越育人”,形成“唯卓越方能立足”的氛围。“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肩负着我校走向卓越、实现卓越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今后工作的“排头兵、开拓者”,对全校工作起着引领作用。 今天特别感谢各位顾问和校内外的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个会议。相信今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为我校的通识教育也为我们国家的通识教育做出一些贡献。谢谢大家! 2022年11月22日 " "“双一流”高校牵头,探索中国式通识教育的前沿集刊。★强强联合,打造经典——本刊是商务印书馆和复旦大学战略合作,一年2期,定时推出的优秀出版物。 ★领军学者,守正创新——主编甘阳教授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非常有影响的标志性人物”,新时代“通三统”主张的提出者。 ★全球视野,紧跟前沿——本刊及时汇总优秀高校改革创新的代表性经验,对有志于了解、推进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管理者来说,是一手参考材料和启发性读本。 ★多元主题,精彩有料——竺可桢、中国通史、《西游记》、生命科学、主题教育……新一期的《通识教育评论》收录不少有趣有料的精彩文章,打开这本书,让你知道通识课也可以上得很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