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美绘少年版)/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自古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汉朝历经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汉灵帝宠信宦官, 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再加上疾疫流行,一场改天换地的社会大变革正 在酝酿之中,东汉王朝即将分崩离析。 这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 弟弟张宝、张梁分别号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因起义军都头裹黄 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发展迅猛,不久便发展到几十万人,对东汉 皇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皇帝见状,十分恐慌,急忙发布文告,命令各地兴 兵,征讨黄巾军。一时间,地方军事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幽州太守刘焉看到黄巾军势力强大,而自己兵微将寡,恐怕难以抵挡, 于是发布榜文,招兵买马。 这天,在幽州所管辖的涿县,一个卖草鞋的人正在看榜文。他年龄二十 八岁左右,长相奇特:身长七尺五寸,两朵垂肩,长臂过膝,而且少言寡语 ,喜怒不形于颜色。此人姓刘,名备,字玄德,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刘备看了榜文,不由得长叹一声。忽然,背后有一人高声叫道:“大丈 夫不为国家出力,叹什么气呢?” 刘备大吃一惊,回过头来一看,只见 那人威武雄壮,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说话如同打雷,振聋发聩 。刘备见他相貌奇伟,顿时肃然起敬,忙问他姓名。那人回答说:“俺姓张 ,名飞,字翼德,世世代代住在涿县,颇有些田产,以杀猪卖酒为生,喜欢 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刚才见到你看榜叹气,不知是什么缘故?” 刘备说:“阁下有所不知,我本是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见黄巾贼 如此嚣张,有心破贼安民,只是力量不够,所以长叹。” 张飞说:“原来你也是一名义士!这样,我家很有些资产,不如我们联 手招募乡勇,干一番事业如何?” 刘备大喜,便和张飞一起到酒店喝酒,商量具体事宜。两人正说得高兴 ,忽然听到一个雄壮的声音大叫道:“快拿酒来,我喝了好投军去!”两人 回头一看,只见一条大汉推着一辆车,站在店前。那大汉身高九尺,须长二 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犹如天神下凡。刘 备见了,顿生仰慕之意,便招呼道:“那位壮士,进来同饮一杯如何?” 那壮士便走了过来,与刘备、张飞坐在一起,彼此通报了姓名。那人说 :“某姓关,名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只因专好打抱不平,杀了本乡一 个仗势欺人的豪绅,从此流落江湖。听说官府正在招军破贼,这正是大丈夫 干一番事业的时机,此番正要去投军。” 刘备和张飞对视一眼,点了点头,就把刚才商量的事情告诉了他。关羽 一听大喜,说:“你们要干大事,不可少了我!” 三人又喝了一会儿酒,将天下的形势热烈地讨论了一番,彼此非常钦佩 ,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张飞说:“我家有一座桃园,现在桃花开得正盛。明日我们三人一同到 园里祭告天地,结为兄弟,将来同心协力去干大事,如何?”刘备和关羽听 了,一齐点头说:“好主意!” 第二天,张飞在桃园中宰了乌牛白马,和刘备、关羽一起焚香祭拜了天 地,发誓说:“我刘备、关羽、张飞,愿结为异姓兄弟!从此同心协力,扶 危济困,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如若背信弃义,天人共戮……”于是三人按年龄论 序,刘备做了大哥,关羽为二弟,张飞排行第三。兄弟三人宰牛摆酒,召集 了数百名勇士前来庆贺。 第二天,他们立即着手打造兵器,刘备打了一对双股剑;关羽打了一口 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了一条丈八点钢蛇矛。一切准备停当,兄 弟三人全副武装地上了马,带领五百多名勇士,威风凛凛地去见太守刘焉。 刘焉见了,十分高兴,又听说刘备跟自己同是汉室宗亲,更是喜上加喜,当 即认刘备为侄。 从这以后,刘、关、张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有一次, 他们还救了河东太守董卓的性命。黄巾起义在各路兵马的围剿下,终于失败 了。凡是对黄巾军作战有功的将领,大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赐,一个个加官进 爵。唯有刘备,虽然立了大功,但因为在朝廷里没有靠山,只做了个定州安 喜县的县尉。 刘备立了大功,得到的封赏却这么小,很多人都为他抱不平,而刘备却 毫无怨言,只带着一班人到安喜县上任去了。刘备在安喜县治理了一个月, 老百姓见他清心寡欲,与民秋毫无犯,都感激不已,而他整天跟关羽、张飞 在一起,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人多的时候,刘备坐在中间,关、张站在他 的身后,三人几乎形影不离。 过了不到四个月,一名督邮要来安喜县巡察。刘备得到消息,急忙出城 迎接,见到督邮后,对他毕恭毕敬,十分有礼。可是那督邮却坐在马上动也 不动,刘备问他什么事,他只是挥挥马鞭作为回答,一副傲慢的样子。关羽 、张飞见了,心里非常气愤。 刘备恭恭敬敬地迎接督邮进了县里的馆舍,让督邮高高地朝南坐下,自 己则站在台阶下边听候指示。督邮理都不理他,过了很久,好像才想起有刘 备这个人,朝他白了一眼,问道:“刘县尉,你是什么出身啊?”刘备低头 回答道:“我乃中山靖王之后……” (摘自《三国演义》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