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谈中国建筑

林徽因谈中国建筑
作者: 林徽因|编者:高钰琛//郑文霞|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48.70
折扣购买: 林徽因谈中国建筑
ISBN: 9787571347352

作者简介

著者: 林徽因 作家、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的相关研究,曾在 20世纪 30 年代与梁思成一起勘查了 2000 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并独立完成了 20 余篇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文章,其研究成果以及勘测资料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不仅如此,林徽因先生曾先后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为我国培养建筑人才作出了贡献。 编者: 高钰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现任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城市设计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曾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城市设计》《北京规划建设》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郑文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乡村振兴宣传推广中心副主任,城乡规划师。研究领域为美学、农业文明、城乡规划、康养设计等。著有《艺术简史》《诗画民宿》《回归社区》《乡村养老》《特色养老》等多本书籍。

内容简介

前言 林徽因先生辞世近 70 年了,这 70 年里,为着纪念她或分享她的成就,出版了不少她的或关于她的著作。蔚为大观。林先生的形象,借了这些图书的“光”,也从影影绰绰的历史中走了过来,渐渐地仿佛越来越清晰了。这是真实的林徽因先生吗?大约是的。因文识人,相去不远。然而,什么是“她的”作品呢?在市面读到的那些建筑类的文字,署名合作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那其中,她的功劳到底占据怎样的份额,又反映了怎样的林徽因呢?这里有相当多的待解的问题。 经过研究与考证,《林徽因谈中国建筑》一书收集了林徽因先生几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文章,为更准确地了解、理解林徽因先生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蹊径。读者不必担心读到的段落到底是梁思成先生写的,抑或是刘敦桢、莫宗江先生写的,也不必费尽考订的心机。没错儿,您读到的,就是那个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编者 2024年8月 代序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 (节选) 2004 年 6 月 10 日,是林徽因 100 周年诞辰的纪念日。各类纪念性的活动和文字再次大量涌现在各种媒体,林徽因实在是太让人牵挂了,可以出于各种理由。 试图为林徽因写一些文字的愿望,原本是在两年之前的 2002 年4 月,林徽因的终身挚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 1910—2002,费正清之妻)与世长辞。她是与林徽因有特殊知遇的一个人物,她们两人之间的沟通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我曾期望能与费慰梅面谈而得到一些活生生的“口述史”,然而,在她的那本《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书中将林徽因说成是“徽是他(梁)建筑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受人纪念的原因则在于她毕生所写的诗篇”。这让我十分不平,不过我也不得不承认费慰梅说的几乎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徽因的墓碑上刻的是“建筑师林徽因”而不是“诗人林徽因”。 林徽因,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光彩照人的奇才美女,已是今天的人们所熟知的了,作为梁思成的夫人、徐志摩的梦中情人和金岳霖心目中的“女神”,她的故事更是被演绎成各种通俗文学、影视作品。在“太平盛世”而脂粉气十足的当今文娱界,林徽因完全被人们歪曲成“粉红色”了。而在林徽因本行的建筑界,由于其丈夫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中的首要地位,而使得林徽因总是被作为梁思成的合作者来提及的。多年来,一直有知情者呼吁要重新发现与评价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学术事业的重大贡献。但是,至今为止,大部分的言论多为回忆性的文字,在学术上都还是将她与梁思成相提并论的。如果今天问及林徽因在建筑学专业上的贡献,我们似乎总难以自信地如谈她的诗、文那般一一数来,往往难免将她与梁思成混为一谈,也容易使读者得到“夫唱妇随”的联想。 在笔者看来,这种状况与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学术的重大贡献很不相符,也很不利于我们对林徽因、梁思成等学者的正确理解,尽管这些都是并不算久远的历史,却非常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此,今天我们在纪念她的时候,有必要对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学术事业的先行者意义作一重新评价。笔者希望通过以下对她的建筑学术的思想、她的特殊个性以及与梁思成的学术性格比较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思想者,林徽因 长期以来,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学术方面的成就都是与梁思成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连梁思成本人在内都强调了梁思成的建筑学术成就中的林徽因之重要意义,抑或是梁思成在建筑界的地位一直过分显赫,抑或是林徽因在文学方面更早、更全.面地被人们认可,抑或是梁具备建筑学方面更权威的专业学历,抑或是中国人“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之作用,梁思成的建筑学术成就被聚焦在“光环”中的同时,林徽因却被笼罩在了“阴影”之中。然而,如果我们把由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学者建立起来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之核心,定义为中国建筑的历史与理论的话,也就是中国学者对中国建筑作出的建筑学专业的诠释,我们应该认识到:林徽因正是真.正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她是这一学科的奠基者,她是在思想上的先行者。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赵辰 2004 年 10 月三稿 以时间为轴,跟随林徽因的视角看中国建筑!近现代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建筑文集”,一本更适合中国人的建筑笔记! 1.角度新颖 以林徽因毕生为之奋斗的建筑事业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线,从1932年到1955年,精心收录了林徽因几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类文章,共计14篇。既详细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又展现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看法与评价。 2.内容丰富 本书涵盖多个层面。既有对古建筑难以保存的痛惜之情,又有对现代住宅的殷切期待;既有对中国建筑彩画的深入考证,又有由衷的赞叹。书稿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描写的生动性,能让广大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3.女性力量 本书以赵辰教授的前言为引,将视角聚焦于林徽因所热爱的建筑事业,让林徽因是林徽因,是中国第 1 位女性建筑师。 4.收藏意义 2025 年,林徽因逝世 70 周年之际,亦是她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追授建筑学学位后的首年。为切实缅怀建筑师林徽因,本书历经精心编排与细致校注,针对书稿中古今地名差异、年号纪年等多处内容予以注解订正。值得广大读者收藏纪念。 5.附赠文件 全书配有 30 余幅重新绘制的手绘图,随书附赠电子版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