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

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
作者: 王废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
ISBN: 9787511720122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节 一个人向左,一个人向右 老槐树的影子, 在月光的地上微晃; 枣树上还有几个干叶, 时时做出一种没气力的声响。 西山的秋色几回招我, 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 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 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1920年11月24夜,胡适于北平写就 “西山的秋色几回招我,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 。” 正如这句诗里所写得那样,1920年下半年间的胡 适正在经历一场重病的折磨,8月份的时候脚肿得连 路都走不了,不过幸运的是这场病在接近年关之际却 也慢慢地恢复了起来…… 这一年,胡适刚满30岁,他已经成为北京大学文 学院的一名教授,并且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级人 物。但是,胡适这一年过得并不是很如意,除了疾病 之外,他在这年年底还宣布与《新青年》杂志脱离了 关系。 因为《新青年》而“暴得大名”的胡适怎么会与 其脱离关系呢? 这消息一经传出,就不啻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投 下了一枚重磅**。很多人都在猜想,胡适到底为什 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究竟他和《新青年》之间发生 了怎样的矛盾? 这一切,都要从胡适的家乡说起,因为导致他和 《新青年》脱离关系的那个人跟他是同乡。 …… 1891年12月27日,胡适在安徽省绩溪一个叫做上 庄的地方出生了。绩溪坐落在秀美雄壮的黄山脚下, 隶属于**的“徽州府”,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因为地 贫人多而选择相结成伴离开故土外出做生意,因此一 直以善于做生意而闻名全国,所以有“无徽不成镇” 的说法,而“安徽帮”也因为乡党观念浓重而被人称 赞。 但是,在这片出了无数富商的土地上也走出了像 朱熹、江永、戴震、俞正燮等**学者。而胡适,就 是踏着这些前辈的足迹走出来的又一位名震天下的安 徽藉大学者。 1904年,出生于官宦家庭的胡适在接受了长达九 年的私塾教育之后,离开了绩溪前往上海求学——这 一年,胡适只有14岁,他先是在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后来进入上海澄衷学堂求学。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胡适在接触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也深受梁启超 、严复等改良派的影响,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 白话文章,成为了一名既拥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一 定西方文化思想的“新青年”。 1910年,不满20岁的胡适以“庚子赔款”第二期 官费生的身份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 后改读文科。1915年,胡适又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研 究院,师从世界**哲学家杜威,从此成为了杜威的 实用主义哲学的忠实信徒,一生服膺。 当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内孜孜求学之际, 那位影响了他一生的同乡却在**创办了一份在中国 历****有影响力的**杂志——《新青年》。胡 适的这位同乡就是当时的北大**教授陈独秀,一位 希望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腐败、经济溃退、国力不振 等不利状况的爱国学者。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一面世就受到了广 大青年们的追捧,其提出的“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 青年之修养”的宗旨,也打动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 ——1916年8月21日,一直对祖国未来发展怀有满腔 热忱的胡适在读完**期《新青年》杂志之后,马上 致信陈独秀,提出了发动一场文学革命的要求,他在 信中用无比热情的笔调写道:“**欲为祖国造新文 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 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 接到胡适来信的陈独秀也十分兴奋,马上给胡适 写了回信,鼓励他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整理出来写成 文章。在得到陈独秀的热切回应后,胡适马上写了那 篇在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文学改 良刍议》。1917年1月,陈独秀将《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发表在了《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胡适在这篇 文章中系统阐述了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 (1) 须言之有物; (2) 不模仿古人; (3) 须讲求文法; (4) 不作无病呻吟; (5) 务去烂调套语; (6) 不用典; (7) 不讲对仗; (8) 不避俗字俗语。 令胡适没有预想到的是,《文学改良刍议》一发 表,就如同在一潭死水中投进了一枚**,中国20世 纪初期的那场*具变革性的“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 了大幕,无数渴望变革的知识青年们纷纷投入到了这 场大规模的文学变革运动中去了。而此时身在大洋彼 岸的胡适,也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了站在“ 新文化运动”*前沿的旗手——他的同乡陈独秀毫无 疑问就是让胡适一夜成名的“贵人”,而《新青年》 杂志自然也就是胡适声名大噪的“发祥地”。 此后,胡适接连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历史的 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短篇小 说》、《易卜生主义》等极具影响力的文章,而他在 《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诗八首》也是中国白话诗 的开山之作。 胡适在这场文学变革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令陈独秀 对他十分欣赏,陈独秀直接称赞他是“**中国文界 之雷音”。很快,他们就成为了“神交颇契”的朋友 。1917年年初,陈独秀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 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之后,马上便向蔡元培推荐了胡 适。当年6月,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提前回国 ,并在9月份的时候走进了燕园…… 那一年,胡适才刚满26岁,但是他已经成为了北 京大学文学院中*为**的教授之一。 然而,就在胡适和陈独秀并肩战斗在新文化运动 的*前线之时,政治倾向上的选择却让他们应了中国 那句古话——“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在政治 倾向的选择上,陈独秀选择了向左走,胡适选择了向 右转。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起草了《北京市民宣 言》(由胡适翻译成英文)的陈独秀在新世界娱乐场 的屋顶上散发宣言传单之时,被北洋军阀的暗探抓捕 ,后来在胡适等其他社会名流的营救下被释放出狱。 出狱之后的陈独秀被***秘密送往了南方,不久之 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上海组织了中国历史 上的**个***小组,从此走上了追求民主自由 的革命之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并把 他一手创办的《新青年》变成了宣传***的主要 阵地。 此时,一直与陈独秀并肩作战的胡适则选择了另 外的一条道路,他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术、教育和文 学等方面的改革。1920年9月1日,陈独秀从《新青年 》第8卷**号起开始全面深入地向国人们介绍马克思 主义,其**的《谈政治》一文也在这一期的《新青 年》上发表了,他在文章中对自己曾经的“战友”胡 适直接批评道:“我们中国不谈政治的人很多,主张 不谈政治的只有三派人:一是学界,张东荪先生和胡 适之先生可算是代表;一是商界,上海底(的)总商会 和*近的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可算是代表;一是无政府 党人……”可以说,陈独秀的公开批判让胡适极为不 满,他直接讽刺说:“《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 viet Russia(当时一本进步的英文刊物《苏维埃俄 罗斯》)的汉译本”。 胡适和《新青年》之间的蜜月期就此结束。不过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和陈独秀的私交并没有因此出 现太大裂痕,后来陈独秀被国民政府逮捕之时,胡适 一直都是那个想方设法去营救陈独秀的人。 这一年,胡适生了一场大病,并与他生命中的“ 贵人”陈独秀分道扬镳。但是,胡适并没有就此从时 代的大舞台上沉寂下去,因为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即 将又翻开新的篇章…… 第二节 是信仰苏联还是 信仰美国 和《新青年》脱离了关系后,胡适除了一直在燕 园中忙着做学问之外,他还一直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当前的中国是应该选择陈独秀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 ,还是应该像美国一样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这个问题整整困扰了胡适好几年,他一直都没有 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希望踏上苏联那 个令全世界无产阶级顶礼膜拜的“革命圣地”去看一 看。令胡适感到幸运的是,这个机会很快便降临到了 他的头上。 1925年5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关于退还部分庚子 赔款的议案。为了处理这笔退还的赔款,中方组织了 一个“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胡适被聘任为中方三 委员之一。次年7月,作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 三位委员之一的胡适,从北京启程经哈尔滨乘坐西伯 利亚铁路的火车前往英国,出席中英庚款委员会全体 会议,这是他从1917年由美国返回**九年后,** 次走出国门,这趟行程中**站就是他一直渴望“一 探究竟”的莫斯科。 当火车穿过茂密的森林和辽阔的田野驶进莫斯科 之后,**次站在“红色主义之都”的胡适在第二天 就去参观了苏联革命博物馆,详细地了解了这个令全 世界都瞩目的**的革命历程,此后他又随着两名芝 加哥大学的教授参观考察了莫斯科的监狱和大学…… 由于胡适的此次行程的终点站是英国而不是苏联 ,所以他在莫斯科只停留考察了三天。但是,就在这 短短的三天之内,这个红色国度的变革精神给他留下 了**不错的印象,同时,也让他深受震撼,让他觉 得苏联“真是用力办新教育,努力想造成一个社会主 义的新时代”。 离开之际,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情不自禁地写 道:“此间的人正是我前日信中所说有理想与理想主 义的政治家,他们的理想也许有我们爱自由的人不能 **赞同的,但他们的意志的专笃(Seriousness of purpose),却是我们不能不十分顶礼佩服的。他们在 此做一个**的伟大政治新试验。他们有理想,有计 划,有**的信心,只此三项已足使我们愧死。我们 这个醉生梦死的民族怎么配批评苏俄!” 到了此次行程的终点站伦敦之后,胡适仍然沉浸 在考察莫斯科之时的激动情绪之中,他又马上给好友 徐志摩写了两封信,在信中称赞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 导师都是“很有学问经验的人”,对苏联的教育水平 和科学发展水平大加赞扬。 胡适的这些信在寄回**之后,不但在朋友间传 阅开来,也被一位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朋友发表在 了报纸上,立即引起了**大的反响——1926年的中 国正处在北伐战争时期,社会上的各种思想的碰撞甚 为激烈,**次***时期的***正在贯彻“联 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革命政策。所以,曾经作 为新文化运动**的胡适所写的这些赞扬苏联的信件 一经发表,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当然,也有许 多对苏联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在读到胡适的些信件之后 ,纷纷指责胡适“赞成苏俄的论调”不合时宜,有的 人劝他不要匆忙表态,*“不必急于提方案”。 事实上,胡适早在抵达苏联的一个多月前就在报 纸上发表过称赞社会主义的话:“18世纪的新宗教信 条是自由平等博爱,19世纪中叶以后的新宗教信条是 社会主义。……劳动是向来受贱视的,但资本集中的 制度使劳工有大组织的可能,社会主义的宣传与阶级 的自觉又使劳工觉悟团结的必要,于是几十年之中有 组织的劳动阶级遂成了社会上*有势力的分子。十年 以来,工党**可以执掌世界强国的政权,同盟总罢 工可以屈服*有势力的政府,俄国的劳农阶级竟做了 全国的专政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的大运动现在还正在 进行的时期。但他的成绩已很可观了。” 那么,此时的胡适是不是真的**赞同社会主义 了呢?答案是没有,或者说他并不是真正的赞同社会 主义。其实,他真正所赞同的社会主义,是像他所想 的“自由的社会主义”——当时,他在给徐志摩的一 封信中对他心目的社会主义做出了描述: 认真说来,我是主张“那比较平和比较牺牲小些 ”的方法的。我以为简单说来,近世的历史指出两个 不同的方法:一是苏俄**的方法,由无产阶级专政 ,不容有产阶级的存在。一是避免“阶级斗争”的方 法,采用三百年来“社会化”(Socializing)的倾向 ,逐渐扩充享受自由享受幸福的社会。这方法,我想 叫他做“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或“自由 的社会主义”(Liberal Socialism)。 P4-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