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始于改变:欧姆龙式团队创新法
ISBN: 9787504699855
[日]竹林一 欧姆龙公司创新推进本部孵化中心主任、日本京都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进入欧姆龙后从事铁路卡系统业务、移动业务、电子货币业务等新业务开发,推动业务结构改革。 曾获得日本项目管理协会特别奖,并担任该协会项目经理。还担任一般社团法人数据社会推进协议会理事及政府、经济团体相关委员会的咨询委员。
日清拉面、梦咖喱、回转寿司、屋顶啤酒花园、自动检票机…… 这些商品和服务都有一个共通点,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这些商品和服务都产生于关西地区。 那么为什么新事物都来自关西呢? 根据同样出生在关西地区的我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关西地区有很多闲逛的人。具体而言,闲逛的人犹如在花丛间来回往复的蝴蝶和蜜蜂,把雄蕊的花粉粘在雌蕊上助其授粉。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开放式创 新的“人际系统”。 “去见有趣的人”“去体验新建立的商业模式”“去逛好吃的店铺”等,只要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人就会欣然前往。由此各种各样的创意就会产生乘法效应,从而引发创新。 另一个原因是,关西地区的思维方式拥有不同的“视角”。 “通过旋转的方式传递寿司会不会很有趣?”“在楼顶天台上喝啤酒会不会更好喝?”等。这些事情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但在当时正是这些人改变思考“视角”,所以才会发生。而且我认为在关西地区,有很多人会用史无前例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关于“视角”这一点,给大家分享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有一次,我去关西地区的一家公司洽谈业务。我跟公司前台说“我提前与社长有约,麻烦您通报一声”,并把名片递给了前台的女性工作人员。那名女性工作人员认真地看了看我的名片问道:“不好意思,请问这个要念成长音吗?”我心想“要念成长音吗”是什么意思?结果她又问:“这个是读作‘竹林’吗?” 我的名字是“竹林一”,但她似乎把“一”当作日语中的长音符号了。我还记得当时她惊讶地回答说:“不不不,一般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是‘竹林一’吧?还真是角度清奇啊!” 直到现在,我也常常把这件事作为我演讲的素材(现在我也被人叫作“一先生”),所谓看待事物的方式大概就体现在这种地方吧。更进一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与创新也许存在某种联系吧…… 欧姆龙的总部就位于关西地区,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对成立的新事业和涌现出的新创意进行商业化评估。 长期工作下来,我深切地体会到“创新是一种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果就是一切”。 关于创新,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 有人遵循自己的意志,抱有信念坚持不懈。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产生新的价值。最后他人会给这个价值贴上 “创新”的标签。 也就是说,没有人刻意抱有“我现在正在创新呢”的想法,而是“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不懈继而产生新价值。这个行为就被外界称为“创新”。 实际上,我自己从来没有过“试试创新吧”这种想法。只是抱着“这么做不是很有意思吗?社会也会更和谐的吧”的信念坚持至今。相信大部分被称为“创新者”的人也都没有“我想试着去创新”之类的想法吧。 并且,从抱有“信念”坚持不懈的意义上来说,创新是从一个人开始的。但是,一个人又是无法实现创新的,需要很多人的协助和支持才能使创新真正落地。 此外,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会产生反对“改变”的声音,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执。 本书将基于我的亲身经历展开,向大家介绍我在反复失败和成功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实现创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并分享我失败与成功的经历。 人在年轻的时候尤其容易碰壁,但你见过这些所谓的“墙壁”吗 ? 当然,这个“墙壁”不是指物理层面的东西,而是无形的墙壁。有时候,只要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就能跨越这些墙壁。 因此,我希望对创新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正在碰壁的读者来读一读这本书。 人活着,就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这本书能给这样的你带来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1.近年来,欧姆龙的医疗保健和环境业务领域的业绩显著增长,其增长的动力源自哪里?本书正是全球知名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商欧姆龙的精进之道——欧姆龙的“SINIC理论”(种子革新至需求刺激的循环进化)的实践方法。 2.欧姆龙创始人立石一真说:“要想通过事业解决社会性课题,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就必须率先创造社会需求。”欧姆龙以此为立足点,每个人都在思考问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创新,通过“起承转合”地拆解创新,从个人小想法到社会性大课题,不断取得成功。 3.本书基于作者曾经在欧姆龙工作的亲身经历展开,例如,欧姆龙的“站务系统”“非接触式 IC 卡”的设计开发过程,借助这些经验,作者提出创新是一切伟大成功的开始,而这又始于行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