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插图版)/国学今读

近思录(插图版)/国学今读
作者: 校注:李天恕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近思录(插图版)/国学今读
ISBN: 978751802905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原文】 濂溪先生①*:无极②而太极③。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④。分阴分阳。两仪⑤立焉。阳变阴合⑥,而生 水、火、木、金、土。五气⑦顺布⑧,四时行焉。五 行,一⑨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⑩。无极之真⑾,二五之精 ⑿,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 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 *灵。形既生矣,神发知⒀矣,五**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 :“立天之道⒂,*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 立人之道,*仁与义。”又*:“原始反终⑩,故知 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 【注】 ①濂溪先生:即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今湖南道县),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②无极:指无形 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③太极:宇宙的本原和中心。 ④根:根基。⑤两仪:指天地。⑥阳变阴合:是说阳 气变动,阴气便与之配合。⑦五气:五行之气,水、 火、木、金、土。⑨顺布:流布。⑨一:归一,归本 之一。⑩各一其性:五行不仅是五种物质,每一种物 质还各有其独特的素质和特性。⑾无极之真:无极为 实在本体,故真实不虚。真,本真。⑿二五之精:二 五,二气与五行,即阴阳和水火木金土。精,精微。 ⒀知:智。⒁人极:指做人的*高标准。极,准则。 ⒂立天之道:即建立天的法则。⑩原始反终:原,考 察。反,反观。推求本始,反观**。 【译】 周敦颐说:“无形无象的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太极一动即生成阳,动达到极限,即转化为静,静 生成阴,静达到极限,又转化为动。太极一动一静, 循环无端,相互为其存在的根据。于是,阴阳即有各 自的界限,也就确立了阴仪与阳仪的对立。”“阴阳 相互交感,产生出水火木金土;水火木金土五气生成 顺布于天地间,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协调,于是,产生 了自然的**秩序。水火木金土五行性质各异,但都 是阴阳交感的产物。从原因上说,五行即是阴阳,阴 阳相互对立,但都包容于太极之中;从生成上说,阴 阳即是太极。五行、阴阳、太极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而太极之为本原,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的。五行生 成后,各自有其特性。无极是真实的本体,阴阳五行 禀赋有无极粹然精醇之气,它们神妙地结合,从而凝 聚成有形有象的存在。表现为乾道阳刚者,为男;表 现为坤道阴柔者,为女。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创化出 宇宙万事万物。宇宙万物生生不已,而阴阳的变化, 却没有穷尽。只有人可以获得天地之精神,故人为万 物之灵。人因阴的凝聚而生成,便有人的形质;又因 阳的运作而为神,神一发动人即能感知。仁义礼智信 五**应万物而动,得义理之正,为善;任人欲之偏 ,为恶。于是人世间有善恶的区别,有万象的差异。 幸运的是,圣人制定了以中正仁义为*高准绳的道德 原则,以无欲无私之静为本,奠定了人的*高精神境 界。因此,圣人心胸开阔,像天地一样广大;圣人明 察万物,像*月一样光华;圣人变通而出于自然,像 四时变化,井然有序;圣人赏善罚恶,英明无比,如 同鬼神对待吉凶,无不至当。君子修圣人之道,即是 吉,是福;小人背离圣人之道,是凶,是祸。因此, 《易·说卦》说:‘圣人定立了天之道,即阴与阳; 定立了地之道,即柔与刚;定立了人之道,即仁与义 。’《易·系辞上》又说:‘圣人考察万物之始,因 此了解其所以生;究求万物之终,因此知道其所以死 。’《易经》多么博大啊,它博大到至高无上的地步 。” 【原文】 诚无为①,几善恶②。德③:爱*仁,宜*义, 理*礼,通*智,守*信。性焉安焉之谓圣④,复焉 执焉⑤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⑥不可穷之谓神。 ——周敦颐《通书·诚几德》 【注】 ①诚无为:诚的本性是真实无妄,周敦颐以“诚 ”为做圣人之*高精神境界。②几善恶:一年初始萌 发的善恶。③德:周敦颐认为德即“仁义礼智信”。 ④性焉安焉之谓贤:安于诚之本性,天生而诚的是圣 人。⑤复焉执焉:复,恢复、返回。执,保持。⑥充 周:使诚扩充而周遍。 【译】 所谓“诚”,即是天理自然,摒弃人欲私念等人 为的羁绊。任何微小行动或思想,出于自然之理,即 是善;出于杂念,即是恶。把体现天道的爱的恻隐之 心表达出来,是仁;行为合宜,是义;行为有条理, 符合秩序,是礼;行动明白是非,通融无碍,是智; *守坚定确实,是信。人性天然完满,不思不勉,自 明自安,浑然与天理合一者,是圣人;能反观恢复人 性中固有的天理,并能保持而不丧失者,是贤人。天 理发用,微妙而不可见,充塞周遍一切而又不可穷尽 ,这就是天理的神奇所在。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