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2.70
折扣购买: 汉字的思考
ISBN: 9787552020939
张克敏,1952年生于上海,1968年赴崇明东风农场务农,1974年进入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76年进七·二一大学求学,1988年赴日本“三轮技术”公司工作,从事医疗机械开发制造工作。2012年起,致力于汉字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有人以疼痛为例,作了饶有趣味又十分深刻的论述: 一个人感到疼痛时,可以用语言来叙述疼痛,这样当他去找大夫时,他可以记住他疼痛的语言编码;但是,如果当一个人感到疼痛时,他忘了用语言符号的编码来描述他的疼痛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去看大夫时,原来的痛感本身已消退,这样他对疼痛的记忆就会变得相当不准确。这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米勒对符号的表达和模拟所作的论述。这段评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当今人们对汉字创造的认知。由于历史太久远,汉字形成的活动实情已被人们遗忘了。几千年来,人们只记住了若干传说: 结绳、八卦、仓颉造字。这些说法不仅相当遥远,而且内容空泛、论点模糊,不能作为古人创造汉字的全部活动实情。学术界对于出土古汉字上的文字活动痕迹、古人创造汉字的思考方法及其原理等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但至今还没有一种精确的认知方法与这一世界分析达到相同的精度。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回顾有史以来汉字研究的发展概况,其次探讨这些研究的实质,最后介绍本书的汉字研究学术观,以社会历史为背景,从人的生理、心理、物理层面对汉字文字活动的规律,以及该文字的文化本质进行研究。 第一节 汉字问题初探 文字是一种无声语言。继口头语言之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一种书面的语言符号。文字要刻画、表达和记录语言,它必须具备听、读、看、写这四种功能。这四种功能既与语言结构相配套,又是语言的延伸。因此,文字是一组以听、读、看、写为组织结构的抽象符号。这一抽象符号通过图像或声像再转换为语言,它能记录人的思想、社会事件,将人类重大活动和事件在社会历史上传得更远,时间上保存得更长久,这是文字能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 每一种文字发展,其听、读、看、写四种功能并不是在历史的某一时间点上同时出现的,而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根据人对社会环境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心理发展的需求而逐步展开的。因此,人类文字的发展史,就是人对听、读、看、写这四种功能的认知、筛选的组织发展史。 汉字结构的成因,是有机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中,以本民族特有的生理、心理的感知方式,在把人的思想、生活经验、新的技术记录下来,不断地积累和扩大对听、读、看、写的知识使用,使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为了这一目标,人们不断尝试对绘画图像进行改造,使其符合本民族的思考和使用习惯。因此,汉字结构是一种复杂的多面体。汉字结构既受社会历史环境条件制约的一面,又是人积极能动创造的一面,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反映。 一、 史前的空白 早在远古时期,祖先就开始了“结绳而治”的记事方法。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转移到了文字创造活动上来,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崖壁、实物器皿上的绘画更能直观地帮助人们提取回忆线索,如一些重要的忌日、姓名和事件。实物契刻、印记比其他方式更容易记忆。因此,从占ト、图腾、绘画记事等方式逐步发展,这些印记逐步向一种文字符号发展。 文字是一切文化知识的载体,它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十分重大。汉民族很早就开始探究汉字活动的规律和特征。人们在古汉字结构的成因及其发展的探讨中,逐步形成了两条汉字探究的发展路线: 一条是古汉语研究,一条是书法研究。迄今为止,这两者还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理论体系,它们各自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价值定向,但始终都没有形成听、读、看、写诸因素综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 (一) 以听、读、看生理机制为基础建立的说文解字理论 “说文解字”是一套较完整的古汉语研究理论体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一文中提出了“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等汉字结构变化,是迄今为止解开古汉字结构变化规律问题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变化规律可归结为形、义、声三端,而这三端就是与人的听、读、看的感官相对应,在其生理、心理认识论方面的内容。因此,古汉字体系就是建立在人的听、读、看生理感官与社会历史进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上的。后人对古汉语研究,也就是在这三种生理、心理因素与社会发展历程基础上的重复发现。然而,困难的是,在历史社会的不同地域中,人对汉字图像刺激物的选择不同。人对古汉字结构的反应,从最初繁杂向简洁图形发展,就是生理、心理认识特征在古汉字外显结构变化上最重要的反应。而在当今思维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有关人对图像形状的认知思维研究发展极为缓慢,而有关汉字早期发展,人对图像认知心理活动而展开的相关研究更是付之阙如,这就是古汉字文化长期不解之谜。 有关古汉字图像结构发展之谜,“一般认为,人类文字发展阶段一般是从表形到表意,最后到表音,汉字发展的实情亦复如是。但是多数文字,‘三表’的三阶段往往是第三阶段成立,而第二阶段消失,第二阶段确立,则第一阶段消失。汉字则不因第二阶段确立而第一阶段消失,第三阶段确立而第二阶段消失。它是全盘承袭下来,只有增加而无损灭。”请参考《古文字学》第112页。为什么汉民族的文字创造会出现与世界主流文字发展方向相反,以一种特定的图像结构的文字发展呢?又是怎样一种思维活动定向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了离散性汉字图像结构的文字发展呢?这一切在古汉语研究中还只是一种现象陈述,人们并没有对该现象的产生原因作出一个清晰的定论。 首先,有关视觉对古文字图像检测的心理需求问题。视觉在专注某一对象时,有一种专门的检测心理需求。从表形到表意再到表音的文字创造过程中,汉字结构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等各种不同阶段的变化。 通过对汉字图像结构的分析,以及对汉字书写行为演化的梳理,揭示了中国的汉字书写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