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康熙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ISBN: 730503181X
孟昭信,1931年生,辽宁省法库县人。1949年毕业于东北商业专门学校。196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现为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康熙大帝全传》、《明清政治制度述论》等书,以发表论文《试论张居正的“考成法”》、《清初“逃人法”试探》等数十篇。
三、太宗皇太极首称大清皇帝 康熙给他的祖父太宗皇太极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位皇祖将曾祖父太 祖所开创的“王业”向前推进一大步,“外奋威武,内修文教,百度俱举 ,臣民胥悦。”溢美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皇太极确实为创建大清帝国立 下不朽的功勋,而且比起他的父亲尚有独到之处。 皇太极白天命十一年(1626)即汗位,至崇德八年(1643)逝世,在位仅 十余年。其所做之事,所得成就,不能用在位时间衡量。 首要者,是改变其父晚年诛戮汉族儒士、剥夺汉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的错误政策,并实行“分屯别居”②,修改“逃人法”,以缓和满汉民 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汉人、汉官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建成以满洲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地主、蒙古王公的政权 ,于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 自下月始为崇德元年五月。 与此同时,紧紧抓住作为清王朝支柱和特征的八旗制度,加以改革和 发展。除满洲八旗以外,另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扩大满洲共同体。并 改进满文,将无圈点满文改为有圈点满文。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公 历11月22日),明令:“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许再 称“诸申”(女真),即正式统一规定族名为“满洲”。 所辖区域进一步扩大。西征察哈尔林丹汗,林丹汗走死青海,清收降 其子,统一内蒙古及东北其他广大地区。 发展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扩大与明朝及朝鲜的贸易,使人民生活及军 事装备得到改善。 总之,皇太极时期,不仅巩固了清王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而且 为人关问鼎中原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皇太极一如其父,以天命观作为巩固统治、对明朝斗争的思想武器, 标榜清朝替天行道,受神保佑。他在致明辽东巡抚袁崇焕(1584 1630)的信 中说:“惟天不论国之大小,止论理之是非。我国循理而行,故仰蒙鉴佑 ”,将辽东土地和官民“赐与”我。如果按明方要求,退还辽东,则“违 天而弃人矣”。天聪三年(1629)十月兴师伐明,十一月三日克遵化城(今河 北遵化)之后,进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城北,以“满洲国皇帝”名义,传谕 各城绅衿军民,驳斥明帝不许满洲称帝之说,申明清帝是受天命,顺天意 ,无可阻挡,称:“若谓我国褊小,不宜称帝,古之辽金元,俱自小国而 成帝业,亦曾禁其称帝耶?且尔朱太祖昔曾为僧,赖天佑之,俾成帝业。岂 有一姓受命,永久不移之理乎?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废为匹夫者 ,亦有为匹夫而起为天子者。此皆天意,非人之所能为也。”之所以如此 ,是“皇天无亲”,只以善恶决断取弃。崇德四年(1639)皇太极给明帝信 中说:“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岂有帝之裔常为帝,王之裔常为王 者哉!独不见辽金元亦曾君临天下,后复转而属之明。可见皇天无亲,善则 培之,否则倾之,乃不易之理也。” 封建王朝大凡在上升时期,都比较关心民间疾苦,注重调整和人民的 关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又总是把天意和民心联在一起,主张体仁行义, 制敌养民。天聪五年(1631)七月,皇太极劝谕诸臣力行仁义,禁止杀掠: “盖闻古来用兵征伐,有道者昌,无道者废,上天应感之理昭然不爽。故 自恃其力,而恣行杀夺,未有不败者也;克尽其道,而力行仁义,未有不 兴者也。天运循环,但易其君,不易其民。若天意所与,则敌国之民即我 民也。今日天心所向岂能预知,朕惟欲体仁行义制敌养民而已。” 然而,诸王贝勒等大小封建领主,只顾自家,不顾国家,仗势欺民扰 民。皇太极不得不一再训诫,反复说明“仰承天眷,道在养民”的道理。 天聪九年(1635)六月二十三日,谕诸大臣:“今贝勒等,凡有工作,不遵 朕制,额外修造,劳苦百姓,试思民不得所,逃亡离叛,户口减少,是违 皇考之志,有亏孝道,且无异于助敌长寇也。” 出征行猎,不许扰民,早有规定,并三令五申。皇帝以身作则,凡行 师出猎,虽处严寒天气,皆驻跸郊野,不入屯堡,以免耗损民物。即有百 姓前来送礼,亦不收取。如:天聪十年(1636)四月,有捕鸟人获铜嘴雀, 盛三笼来献,他以雀虽好音悦耳,“然玩物丧志,昔贤垂戒,不宜近也” ,遂婉言谢绝。下属官员效行。但竟有贝勒不遵行,而有放鹰扰民之类事 情发生。尽管未演成普遍风气,不致带来灭顶之灾,也必须防微杜渐,避 免泛滥至不可收拾。皇太极于是训谕诸贝勒大臣说:“昔太祖时,曾禁诸 贝勒子侄,不许郊外放鹰,盖以扰害人民,蹂践田园,伤残牲畜故也。今 闻违背禁令,仍复扰民,此风渐不可长。放鹰之人,应自备牛羊,以供诸 人食用,不宜需索民间。”并警告说:“嗣后放鹰之人,如扰民不止,事 发之后,决不轻恕。语云:‘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 ’盖以凡事皆当防微杜渐,纵弛之后,则难整顿,若禁之不早,后悔无及 也。” 作战时,养民还体现为爱养士兵。崇德元年(1636)九月,奉命率军攻 打京畿地区的武英郡王阿济格(1605—1651)胜利归来,皇太极隆重亲迎。 后发现阿济格等到家两天,大军后队刚到辽阳河沃黑渡口,立即命其“速 往迎之”,批评说:“君享康宁,臣居尊显,俱兵民是赖。即尔等功名, 亦藉士卒之力。乃不思效力死战之士,而先自还家,漠不相顾,于心奚忍 耶?”他还就这件事讲述一个寓言故事,说某人遇到鬼,争斗不过,靠两犬 相救才得脱险。犬因过度劳累不能随主人走。主人答应回家取食来接。但 他回家看见妻子,把救犬之事丢之脑后。两犬饥饿至极,去山中化为豺狼 。皇太极质问诸王大臣:你们的行为“与稗史所云,何以异哉!”崇德八年 (1643)六月,皇太极论证诸王、贝勒爱养士兵的重要性说:“以上下相维 之理言之,必为在下之人所托命,而后可为在上之人。如无在下之人,则 统辖者谁,役使者谁也。”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影响既深且广;各地区 、各民族先后不一、程度不同地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皇太极当政时已开始 学习和运用儒家传统思想。天聪十年皇太极即清帝位时,曾于同年八月初 六遣官祭孔,并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配享。处理政务经常引经据 典,以儒家思想为准则。如:崇德二年(1637)四月,以《大学》中的修齐 治平思想训谕诸王大臣说:“圣经有曰:‘欲齐其家,先修其身。身修家 齐,而后国治,。尔等若谨好恶之施,审接物之道,御下以义,交友以信 ,如此则身修矣。孝其亲,悌其长,教训及其子孙亲戚,如此则家齐矣。 身修、家齐而国不治者,有是理乎?”翌年七月,他在批评都察院汉官庇护 汉人时,引用《论语》说:“昔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尔等若能时时省察其身,则可以寡过矣 !”在理解儒家思想时,他总是结合实际体会,而不拘于条文。如对“仁义 之师”的理解,就同汉官及诸生发生分歧。汉官及诸生陈奏,主张兴师讨 明,但建议“用兵以招抚为尚,勿杀敌人”。他不以为然,说:“夫用兵 杀敌,此岂朕心所乐?但临敌之际,我不杀彼,能禁彼之不我杀乎?”他讲 自己的体会:“朕思用兵制敌之道,逆者诛之,顺者抚之,酌恩威而并用 ,方为仁义之师。” 还在学习儒家思想文化之初,皇太极就提醒记住金朝亡国的教训,指 出勿效汉人陋习,保持本民族祖制、服式、语言及骑射传统。崇德元年 (1636)十一月十三日,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固山额真、都察院官到翔 凤楼,听内弘文院大臣读《金史·世宗本纪》,他发表了关于法祖的见解 :“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鲜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 ,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 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 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 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先时文馆满洲儒臣 曾屡谏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未听从,以为不纳谏。对此,皇太极指 出:如果废骑射,改服装,宽衣大袖,只能坐待“他人割肉而后食”。我 是为子孙万世着想,“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 虑耳。” P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