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巡洋舰图解百科:1865—1910
作者简介
作者:艾丹·多德森 艾丹·多德森出生于伦敦,在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是布里斯托尔大学荣誉教授,也是一名海军历史学者,曾在英国国防部任职,主要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各国海军。他著有约20部作品,曾担任英国海军“克莱德”号巡逻舰采办负责人。 译者:金文杰,军事历史爱好者,专注于主要海军强国的舰船设计与作战史,对19世纪末至一战前的舰船发展很有心得。译有《英国驱逐舰:从起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
内容简介
英法两国借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占领突尼斯和塞浦路斯后,意大利便一直觊觎着利比亚。1911年,意大利准备发起侵略行动,并在当年9月向奥斯曼土耳其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尽管后来奥斯曼土耳其提出将利比亚的实际控制权转让给意大利,只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和当时埃及实际上归属英国一样);但意大利还是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在9月29日正式宣战。当时意大利海军的舰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拥有绝对优势,装甲巡洋舰是其舰队的重要力量;不过,“圣焦尔焦”号仍因先前的搁浅事故而接受维修,因此在战争爆发时无法作战。 “比萨”号和“阿玛尔菲”号自战争爆发便立即随“罗马”号和“那不勒斯”号(Napoli)战列舰封锁了的黎波里。但上述舰船很快被“贝内德托·布林”号[Benedetto Brin(1901)]战列舰和意大利海军训练分队接替。训练分队下辖三艘战列舰及“卡洛·阿尔贝托”号巡洋舰,于10月3—4日间对岸上工事实施炮击。此时“朱塞佩·加里波第”号和“弗朗西斯科·费鲁乔”号也加入炮击行动,而“瓦雷塞”号负责掩护。4日上午,“加里波第”号向海岸派出一支登陆分队;该部队在5日得到大约1200人的支援,很快占领了的黎波里城。不过,意军也很快遭遇敌军的反击,甚至一度丢掉城防要塞。但土军随即遭到包括“卡洛·阿尔贝托”号在内的海军舰船的猛烈炮击,该舰在11月前一直协助地面部队抵御土军的反击。其姊妹舰则位于意大利本土海域,被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官,即阿布鲁齐公爵路易吉·阿梅迪奥(Luigi Amedeo,Duke of Abruzzi,1873—1933 年)用作旗舰。 另一方面,利比亚方向的意军登陆部队很快占领托布鲁克(参与此处行动的舰船包括“比萨”号、“阿玛尔菲”号和“圣马可”号)和胡姆斯(“瓦雷塞”号和“马可·波罗”号参与其中)。但意军在班加西遭遇顽强的抵抗,“圣马可”号还曾为此处的本国陆军提供炮火支援。除此之外,“皮埃蒙特”号[Piedmont(1888)]防护巡洋舰所率领的红海分舰队在1912年1月7日红海的昆福达湾(Kunfuda Bay)海战中成功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一支小规模舰队,并成功封锁也门各港口。在地中海东部,“加里波第”号(旗舰)和“费鲁乔”号于1912年2月24日抵达贝鲁特。它们要求港内的两艘奥斯曼军舰——“圣访”号[Avnillah(1869,于1907年重建)]装甲巡航舰和“安哥拉”号[Angora(1906)]鱼雷艇——向意大利投降。不过意军直至最后期限都没有收到回复,于是其军舰在09:00向两艘敌舰开火。 土耳其海军的反击并未取得什么效果,到09:35,“圣访”号已燃起大火,舰员在降旗后弃舰。“加里波第”号随即拉近距离,对“安哥拉”号展开攻击,但炮弹一直没有命中目标。该舰随后向“圣访”号发射鱼雷,第一枚鱼雷并未命中,而是击中了停泊在附近的其他轻型船只;不过第二枚鱼雷最终击中“圣访”号,并将其击沉在浅海中。意大利的两艘军舰在11:00短暂向北离开,之后在13:45再次返回对“安哥拉”号展开攻击,后者最终被“费鲁乔”号击沉。 到4月,意大利开始在更多地区派遣海军实施行动:主要是沿利比亚海岸为陆上作战提供火力支援。此时,“加里波第”级巡洋舰和“卡洛·阿尔贝托”号已返回意大利本土换装新型舰炮;舰队主力则被派往爱琴海,通过封锁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支援意军占领希腊多德卡尼斯(Dodecanese)群岛的行动。4月18日,“维托尔·皮萨尼”号带领两艘“比萨”级巡洋舰及“维托里奥·伊曼纽尔”号(Vittorio Emmanuele)、“那不勒斯”号和“罗马”号战列舰,外加数艘鱼雷艇自塔兰托出发,然后与从托布鲁克和奥古斯塔出发的三艘“加里波第”级巡洋舰,以及“玛格丽塔王后”号[Regina Margherita(1901)]、“布林”号、“圣邦海军上将”号[Ammiraglio di Saint Bon(1897)]和“伊曼纽尔·菲利伯托”号[Emanuele Filiberto(1897)]战列舰汇合。 次日清晨06:30,“比萨”号和“阿玛尔菲”号最先抵达达达尼尔海峡西口,试图引诱奥斯曼舰队离开海峡,但对方不为所动。09:00,土耳其外围要塞开火,之后双方进行了大约两小时的交火,意大利舰队在未遭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给土军造成重大伤亡。“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对萨摩斯岛上的要塞进行炮击,切断了罗德岛和马尔马里斯之间的通信电缆。之后,舰队主力启程返回意大利,只留下“比萨”级巡洋舰和“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以及几艘鱼雷艇继续在爱琴海活动。从4月28日起,意军在“比萨”号和“阿玛尔菲”号、“维托里奥·伊曼纽尔”号、“那不勒斯”号、“罗马”号、“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的掩护下,对罗德岛实施登陆行动,于5月4—5日间占领该岛屿。 “圣焦尔焦”号在6月加入意大利舰队,但此时舰队主力基本已返回本土休整,只有“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在7—8月间曾前往爱琴海巡弋。同时,阿布鲁奇公爵本人也乘坐“维托尔·皮萨尼”号,在另外2艘驱逐舰和5艘鱼雷艇的掩护下,于7月中旬对达达尼尔海峡进行侦察。8月,“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被部署到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沿岸。后来,为了向准备前去进行和平谈判的奥斯曼代表团施压,上述四舰再度回到爱琴海。最终,双方在10月签署《洛桑(乌契)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 【大舰巨炮的时代虽已过去,但它依然是男人心中的一大浪漫】 “足以媲美无畏舰的全装重型火炮”“巨大而又优美的船身”“超越同时代主力舰的机动性能”,人们往往用这样的言辞赞美战列巡洋舰,殊不知大型巡洋舰同样如此,且前者正是由后者发展而来。 本书所介绍的大型巡洋舰,是指不能参加主力战列线,早于“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完工,拥有侧舷装甲且/或排水量超过7500吨的装甲舰船。这些军舰往往执行远洋巡逻/破交任务,因此常被部署于海外;但也多次参战,如美西战争、日德兰海战,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揭秘鲜为人知的大型巡洋舰,追溯其发展的完整脉络】 就数量和地位而言,巡洋舰在现代海军中远远不如它们一百多年前的先辈。这也导致人们普遍对大型巡洋舰感到陌生。事实上,这种军舰曾服役于十多个主要国家,航迹遍布世界,在蒸汽时代扮演二等主力舰、远洋破交舰和殖民地主力舰等角色。 本书共介绍1865—1910年间世界各国建造的200余艘大型巡洋舰,并附有260多张舰船图片和120多页线图、数据表格。一方面,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识别大型巡洋舰;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与正文相辅相成,为读者构建了完整的大型巡洋舰的发展脉络。 【深入挖掘大型巡洋舰“一生”,国防部前职员讲述硬核军舰故事】 从前装火炮到无畏舰级主炮,从木制船壳到克虏伯渗碳硬化装甲,从往复式蒸汽机到蒸汽轮机……以上种种变化不仅体现出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折射出各国海军作战思想的转变。 本书作者艾丹·多德森曾任职于英国国防部,并且具体负责英国海军巡逻舰“克莱德”号的采办事务。因此,他能接触那些往往不向公众开放的重要档案,也能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对一艘军舰给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