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8.10
折扣购买: 国医大家钟一棠
ISBN: 9787513224987
章倩如,笔名樵夫,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会主任,宁波广播电视集团记者、主任编辑。 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470多万字。已出版的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有《黑马》《缔造大红鹰》《一抹阳光》《十年一剑》《在路上》等16部,散文集《倒不了的老屋》《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和《在精神高地俯首或遥望》3部。散文《零点,火车穿过昌傅》入选《2004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十七岁时的女同学》入选《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散文《高高的禾垛》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孙犁散文奖。
第一章儿少时期的欢乐与悲苦 2.中医世家 钟一棠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如果把他的高祖父 钟文彩也算上,到他的父亲钟纯泮这,已经有四代从 事中医了。之所以这样说钟文彩,是因为钟文彩那时 还是半农半医的状态。这里有几分传奇色彩。钟一棠 的祖先原是生活在福建莆田山区一带的自耕农民,在 明朝晚期,天灾与人祸仿佛一片浓黑的云翳罩住了他 们头顶上的天,他们只好抹去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 开了那片故土,北迁定居于宁波镇海庄市,在庄市垦 荒种地。之后,他们繁衍的后代一直居住在庄市区。 钟氏家族渐渐人丁兴旺起来,也有了钟氏家族辈号的 排列,这个辈号的排列为:挺芝应秀显,有士文成章 ,纯一家之宝,可传永世昌。他们的先祖确定了二十 代的排名。钟一棠的高祖父钟文彩是第八代。在钟文 彩之前,钟氏家族都是靠种几亩田地为生,生活是艰 难的。钟文彩开始努力改变这个家族的生活状态,事 实上是,好运开始降临在钟氏家族,他找了一位医家 的独生女儿为妻子。医家为庄姓,颇懂草药,庄姓医 家向钟文彩传授中草药知识。钟文彩是个聪敏的人, 他的聪敏在学研中医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一边从 事农耕,一边从事中医,成了钟氏中医的奠基人。 到钟一棠曾祖父钟成瑶时,钟家已不再从事稼穑 了。钟成瑶对他父辈传授的中医药知识万般用功学习 。他到处采摘中草药,并且把采摘来的中草药进行细 致分类,晚上苦研医理、药理。遇到新的草药,他自 己先是熬煎体味,为此,曾多次休克。钟成瑶就是以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钻研岐黄。他的诊疗技术日渐 精进,并被远近求诊者称誉。据说,有一天,他经过 庄市时,发现在这个市镇上竟然只有一家不起眼的中 药店,很多患者拥簇在这个中药店等着诊断与配药。 钟成瑶双眉紧蹙,他望着远方的天空,一言不发。他 决定倾力办一家像模像样的中医诊所,以方便乡民们 寻医配药。他想了想,中医诊所的药店就叫“益寿堂 ”,地址就在庄市家乡梅堰村街上。1836年的夏季, “益寿堂”正式开张。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有着浓郁的中国医学文 化以及儒家文化色彩,它站在民众的角度,寄寓着中 医学家对解除民众疾病的期许。钟成瑶凭借着丰富的 中医药经验、诚实待人的态度,使“益寿堂”成了十 里八乡有名的诊所。 钟氏家族的中医传承仿佛一条静静流淌的河。钟 一棠的祖父钟章元,顺理成章地踏进了这条河流。他 1832年生人,孩提时期就耳濡目染祖父行医,在他能 有所担当的年纪,便承继祖业。在父辈丰富中医技艺 积淀的基础上,他“崇古创新”,再作深研,这使他 在内科以及妇科的诊疗上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业绩。不 少胎产崩漏垂危之证,经他精心治疗,患者都逢凶化 吉,转危为安,因此,病家都把他视为救星,并赞誉 他为“钟半仙”。 钟章元与“益寿堂”的影响,在庄市一带越来越 大,更远些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不久,出现了一 些他也没有料到的情况,一些大老远赶来的患者,常 常无法及时赶回去。有时,钟章元干脆和患者一起住 在他们的船只上,等到患者基本康复,再让患者带上 用于调理身体的中草药回家。 到钟章元这儿,“益寿堂”已颇具规模,柜台抓 药四人,煎药二人,账房一人,经理一人,佣工四人 。诊所已设有专门煎药灶问。 1856年,钟章元的儿子也就是钟一棠的父亲钟纯 泮诞生了。他在这个中医世家成长并担起了承传祖业 的重担。钟纯泮一担起这副重担,就潜心钻研岐黄。 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流传到他这里时,无论是中医的 诊断还是中草药,积淀已是十分丰厚了,诊断的经验 十分丰富。钟纯泮像在浩瀚大海中遨游,他是自由自 在的,同时他也沿循着钟氏中医几代人专攻的内科、 妇科方向走。 钟纯泮从《黄帝内经》入手研读。《黄帝内经》 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 的四大经典著作。这部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医书, 是现存最重要的医学经典著作。年轻的钟纯泮读得手 不释卷,他常常忘记了时光的流动,早晨的一缕阳光 从窗棂射进落在他的桌上,及至阳光悄然无声地离开 ,他都浑然不觉。《黄帝内经》深深地吸引了钟纯泮 。这部中医经典著作在中医诊法上,已奠定了望、闻 、问、切四诊的基础,有望神、察色、闻声、问病、 切脉、诊尺脉等丰富内容。“善诊者,察色按脉,先 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 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 涩,而知病所生。”钟纯泮读着,将书翻伏在桌上, 凝望窗外的天空,他沉思着。他觉得先辈们的临床经 验实在是太丰富了。他广览群书,研读各家学说。他 常对家人说,不学无术,何以济人?这是对家人的告 诫,更是一种自我提醒。他认为,一切经典及名家著 述,都是各有所长,应熔于一炉。对一些门户之见, 他则气正神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天地在变动 ,地方有差异,病因渐繁衍,学术自进展,岂能宗一 派学而治万病乎!吾人在先贤之学习良基上,应登高 一步,以尽医责。执一门户偏见,不足取也。 钟纯泮接管“益寿堂”后,又根据实际需要,在 “益寿堂”增设了“救疗室”,这个“救疗室”专门 为急症患者开辟就诊的绿色通道。这是钟氏医家的一 大创举。“救疗室”确实给一些急症患者带去福音。 有一个故事后来一直传至钟一棠。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