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城(附烟袋斜街旧影图卷历史与怀旧典藏版)(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从京师到北平 1925年,作家孙福熙乘火车回到阔别五年的北京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经过丰台以后,火车着 慌,如追随火光的蛇的急急游行。我,停了呼吸,不 能自主地被这北京的无形的力量所吸引……一片绿色 中远见砖砌的城墙隐现,而黄瓦红墒的城楼并耸在绿 叶的波涛中,我能辨别这是正阳门,这是紫禁城与别 的一切。”在民国时期到过北京的人当中,孙福熙的 印象很有普遍性。这衰朽的古老都城依然矜持地展示 着它的余威,而政治的变迁和现代化的交通方式的发 展既使得它变得容易接近,也让人们得以新鲜好奇的 眼光打量这百年古都。在1860年和1900年,两次入城 洗劫的西方士兵站在城墙上看到了当地普通百姓也不 曾看到的北京城的全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帝京 的神秘面纱被彻底揭开,普通市民和游人得以一览久 藏在高墙深苑里的皇家禁地。象征帝国权力的城市空 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也随之在20世纪初在汉语、英语、 俄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的文本里得到系统而现代的 表述。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这积淀了几百年历史的 城市空间和建筑体系开始被打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异地的游客大多乘火车来北京 ;前门(也称正阳门)站是北京的主要车站。旅客从 车站出来,首先看到的便是一旁傲然耸立的正阳门。 原有的正阳门存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而后又在德 国建筑师库尔特·罗斯克格尔(Curt Rothkegel)主 持下修复。这位建筑师相信经典的西方风格的装饰能 够融入中国皇家建筑,于是在箭楼窗户上留下了一些 颇为醒目的西式白色拱形装饰,而这不和谐的饰物成 为了这一系列事件的永久见证。在高大的城门映衬下 ,新安置的隔离墩像矮篱笆一样立存街道当中,构成 了城市的新景象。新修过的街道紧挨着城门,宽阔平 坦,整齐的路肩勾勒出了一小片一小片的草地。松柏 尚显稚嫩,显见是新近栽种的。路边时常停着几辆轿 车,有时是一两辆摩托车,不过它们通常被包围在一 排排等生意的马车和人力车中间,而骑着自行车的人 们也夹杂在车流当中。行人三教九流、穿着各异:既 有长袍,也有西服,还有宽大的黑色裤子和白色衬衫 的工装。 重建的前门地区是民国早期城市空间转变的典范 ,它代表了城市重新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统一城 内格局,并使之与外部世界相连。新成立的民国政府 所继承的这座古老都城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它仍然 保持着其空间构成上的一致性。然而这种有效地为帝 国服务了几百年的城市布局,却已不再见容于新时代 对于工商业发展的构想,而即将被一个新的、以人和 商品的流动为中心原则的空间秩序所取代。通达和流 动的原则,以及新形式的权力等级体系因此取代了原 有的表达王朝权力、维持帝国秩序的基于民族差别建 立的空间隔离制度。尽管许多城市改造项目都是虎头 蛇尾,但一些明显的变化还是出现了;而承载着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