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作者: 陈忠实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ISBN: 9787560995113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高中毕业,在乡村做中小学教师和区、乡政府干部整20年。1982年调陕西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乡村》。迄今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7卷,散文集、选集30余种。《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在日本、韩国和越南翻译出版。另有多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当代》《长城》《小说界》《人民日报》等报刊奖。《白鹿原》入选汉语新文学《百年百部》《中国文库》《大学生必读》等图书系列,已发行130万册。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内容简介

我的文学生涯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 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 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 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 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 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十六年 。我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有些了解,是这段生活给 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 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 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 ,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二十年里在乡村基 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 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 “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 《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 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 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 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 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 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 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 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 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 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他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 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 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 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 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 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 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绕… …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 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 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 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人要 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 的这些美德的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 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 惧的品质。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书,识 得字儿,算个数儿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 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 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 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 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 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 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 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 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 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 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 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 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 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 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 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 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常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 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 我比较切实在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 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 修,或者说自我奋斗。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 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 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 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 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 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 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 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 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的我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 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 ,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如我是他的崇拜者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 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 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 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 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 。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 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 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