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作者简介
徐霞客、麦哲伦、容闳、张伯苓、刘长春、马拉、陈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这些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的人,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不管这些“念”,是信念还是妄念,是文念还是情念。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而我们作为看客,会发现,历史或许从未远去。
内容简介
自序 中国人有句话,叫“事不过三”,但《历史的温度》系列还是出到了第四本。 两年前,出第一本《历史的温度》的时候,要说我没想过会出第二本、第三本,倒也不是真心话,毕竟微信公众号里有那么多篇文章积淀在其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80多篇了。 但是真的看到第四本书即将付印,还是有些感慨的。 从开“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开始,这三年一路走来,确实甘苦自知。 我曾在第三本书的签售分享会上说过,支撑我一路走过来的,主要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各位读者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说真的,没有你们,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第二点,是我妈妈从小对我说的一句话:“一件事要么别做,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 第一点,是来自外部的动力;第二点,应该算是我内心的一点坚持吧。 于是就要说到这本书了。 从第四本《历史的温度》开始,出版社的编辑和我一起商量,能不能每本书确定一个大致的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收录文章。这其实挺难的,因为原来“馒头说”的文章是按照“历史上的今天”这个脉络写的,发生什么写什么,事先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整体框架。 但就算难想,也要想。于是就想出了一个:那些曾经的执念和信念、理想和梦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上从英雄到凡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我把这次收录的故事分为了五个“念”:信念,执念,妄念,文念和情念。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这些“念”的转化和定位,很多时候真的就只在“一念之间”。 我觉得这也是历史的热血,历史的残酷,历史的真实,当然,也是历史的温度。 “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这是《历史的温度3》的副标题。恐怕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比先辈们更能切身感受到这种世界变化的速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感。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处在哪个时代,我们还是要有、要保留住自己心中的那份念想。那不必一定要是一个“平天下”的大志或一句“人上人”的誓言,完全可以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理想,一种源自内心的信念,一份愿意付出的坚守。 所幸,这三年,我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和交流,见证了很多读者许下心愿、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全过程,而大家也全程见证了我从一个记者,到一个自媒体人,再到一个所谓的“作家”的转变。 这是一个见证巨变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坚守的时代。 有幸和大家相识,一起走过这三年。 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走下去。 感恩。感谢。 长销百万册的历史大众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 那年,中国为什么只派一个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清末为何那么多留学生扎堆去日本?那些从月球回来的宇航员,都怎么样了? 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历史的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当历史风起云涌,风云人物又如何改变时代,或被时代改变?当梦想,从内心密友变为外来陌客,它的敲门,你听到了吗? 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读完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还原历史应有的温度。 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