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我的长城生活)

威廉(我的长城生活)
作者: (英)威廉·林赛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1.30
折扣购买: 威廉(我的长城生活)
ISBN: 9787302382317

作者简介

威廉·林赛,作家兼摄影师,1976年毕业予英国利物浦大学地质地理专业。1987年,他独自一人步行考察了长城全线,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行程2470公里。从1990年起他在中国定膳,专门从事长城学研究、长城现场考察、长城文化景观保护等工作。2001年,威廉·林赛创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该协会与北京市文物局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长城保护项目。威廉·林赛25年如一日,始终满怀激情地从事长城研究和保护工作,其中有1800天用于长城的现场考察(包括中国境外的长城考察)。他出版过若干部以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其中包括《独步长城》《万里长城——亚洲的形象》《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万里长城百题问答》(英文版)等。2010年,林赛作为节目主持人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了《跟着威廉走长城》的纪录片。因为林赛在长城保护和促进中英友好方面所做的贡献,1998年他荣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友谊奖章”,2006年荣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2008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长城“友谊奖牌”。威廉·林赛与妻子吴琪和两个儿子(詹姆斯和托马斯)长期居住在中国北京。

内容简介

我的工作是做特稿版,上午10点半开始工作,一 直干到下午四五点钟。斯科特做头版,从傍晚一直干 到后半夜。我们能否到达居庸关然后赶回城里,先洗 一个澡,再在10点半钟赶回办公室?我们决定尝试一 把。 凌晨4点半,斯科特来到我们家,培根(熏肉) 和鸡蛋饼已经做好,我们就着咖啡狼吞虎咽地吃完。 5点钟准时蹬车出发。天气凉爽、怡静。我们骑速飞 快,七点不到就已经来到南口。我们沿着铁路骑行, 用低速挡,顺着山路盘旋而上,连续不断地蹬踏。我 们腰酸背痛,挥汗如雨。但我们决心一定要骑到居庸 关,然后按时返回报社。 快到居庸关时,我们惊奇地看到了长城,在高山 上蜿蜒向上。那是重修的长城。我告诉斯科特1987年 10月我是怎样从这儿的山上下来的,一段破损的长城 悬挂在悬崖上。那时这里留下的长城段落不多,更不 可能顺着长城攀援几百米。当我们离重修的长城越近 ,更多的细节又浮现在脑海里。我住在长城边的农民 家里。他们刚刚摘完苹果,还添置了一台电视机。就 是这台电视机让我成了大忙人。这是当时村里唯一的 一台电视机。所有的村民都来这家看电视,但他们看 到我,觉得我这个英国佬比电视里的孙猴子还搞笑。 虽然这里离北京只有70千米,但这些人却从来没有这 么近距离地看过一个外国人。 斯科特建议我们以后做一次农家寻访,但是在当 下我们只能赶路。下了车,我在前带路,顺着石板上 的车辙印来到了刻满铭文的居庸关云台。斯科特被云 台里雕刻着的各种云纹图案和佛教纹饰震撼了。那真 /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奇妙时刻,它提醒我们来这里的 缘故:就是因为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我们面 前是700年前的铭文和浮雕。我们欣赏着、触摸着这 些古代文物。这里是云台,是居庸关最精华的部分, 是在蒙古人统治北京时期的元代修建的佛教建筑。斯 科特对云台下边的石板上由木车轮磨出的车辙印着了 迷。 我们开始蹬车下山返城。下坡时速度接近50千米 每小时,直冲到平路上。全程只在若干处歇了几分钟 ,吃几块饼干了事。我们回家冲了个澡,在上午10点 10分狂风般地冲入报社,手里拿着培根鸡蛋饼准时走 进新闻室。 这段时间,又有一位骑行者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他叫布瑞斯。他是新来报社的美国专家。这会儿他看 见我刚从外边跑步进来,就问我有关几个专家对健身 特着迷,疯狂地骑行到长城的事。我说:“嗨,那就 是斯科特和我。我叫威尔,你好!”周末前,布瑞斯 自己也买了一辆“骑兵”,加入到我们的骑行队伍。 每次从长城往返骑行回来,布瑞斯也总是兴致勃 勃地准时踏进新闻室,这时大多数人刚刚起床不久。 我们爱上了骑行,每次骑到长城都给我们以新的激励 。我们调整了骑行路线,从昌平城的李自成雕像骑向 十三陵,经过石牌坊、下马碑,穿过大红门,沿着神 道,、绕过各个皇帝陵墓。我们甚至和那些陵墓的门 卫聊天,在里面随便闲逛。我们总是不仅仅欣赏中国 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对我们近距离看到的文物还爱 护有加。 穿过十三陵后,山路变得陡峭崎岖,而且都是连 续不断的弯路。向上骑行极度困难,后背、腿脚全都 紧绷、呼哧带喘。下坡又极其刺激,高速冲刺时需要 全神贯注以防不测。重要的是在山顶垭口,有一段长 城横贯东西。我们逐步跟随长城方向向东骑行,不久 就到了一个地方,在这里长城和一条南北向的公路交 汇。仔细研究地图,好像这条路是从北京城安定门起 始,一路向北到达延庆的四海镇。 下一个周末我们就计划沿着那条路骑行,那条路 现在叫安四路。它穿过平原,穿过京密引水渠,然后 进入一个风景优美的山谷。路况很好,空旷的林荫道 ,有25千米长,一直通到山区小路。周围是植被茂密 的群山,核桃树、栗子树和柿子树在蓝天掩映下异常 美丽。 那年10月我们进行第一次的周末夜间骑行。在周 六中午我们首先到达黄花城长城。登山之前先饱餐一 顿。那时我们的大餐就是鸡蛋炒西红柿、豆腐烧白菜 和虎皮尖椒。我们沿着土路奋力骑行,最后山路实在 太陡,只好推着车走。我们的背包又大又重,装着笨 重的露营装备,但是,我们从来不带帐篷,更愿意只 用睡袋和防潮垫。我们也没有野营炉子,只带着冷餐 ,像金枪鱼罐头、葱油饼干、西红柿、黄瓜,这些就 是我们每天所谓的高能量食品,日后也成为我们的标 准食谱。每次骑行我们都能干掉好几斤这样的美味, 又绿色健康又充满能量。 接下来我们寻找停放自行车的场地,这里没有农 家,所以我们把山地车藏在草丛里,用刀砍一些树枝 盖上。做完这些事已经下午了,我们把所需的装备装 进背包里,开始找寻上长城的山路。 山上小路密布,但有只有几条小路直通到山顶。 寻路成了一门艺术。尤其是对蹬了5个小时山地车的 双腿来说,爬山使用不同的肌肉部位。我们浑身疲惫 ,饥渴难忍,但是一登上长城就全然忘却劳累。不管 我们以前来过多少次,每次回到这里都觉得有新的非 同寻常的感受。 我们通常把背包放下,在附近找找合适的地方, 以便傍晚和清晨拍照片。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 到黄花城东边的长城的情景。刚进到第一个楼子里, 我们发现了一个刻满碑文的巨大石碑。它不在原位, 而且体积巨大,感觉震撼。石碑大约有500千克重。 我用非常有限的中文告诉斯科特和布瑞斯,这块石碑 是隆庆三年(1569)所刻。楼子里光线昏暗,位置也 不适合拍照。我们没一个人懂得如何拓碑,更没有气 力把石碑挪动一寸。 P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