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8.50
折扣购买: 领跑未来(打造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ISBN: 7100049067
约翰·斯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是施乐公司前首席科学家,并曾任施乐Palo Alto(PARC)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他是南加州大学的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数码媒体和数码文化。他在管理、创新、组织学习、社会体系、信息技术对商业新战略的作用等领域著述颇丰。 布朗发表的文章逾百篇,出版著作四种。其中与保罗·杜奎德(Paul Duguid)合著的《信息的社交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已被翻译成九种文字。他曾为《哈佛商业评论》撰写过三篇文章,两篇荣获年度最佳文章“麦肯锡奖”(其中一篇系与约翰·黑格尔第三合作)。 约翰·黑格尔第三(John Hagel III)是一位管理咨询顾问、公众演说家和作家,目前居住在硅谷。作为一名咨询顾问,他与高层经理们共同工作,帮助他们制定商业战略、改善公司业绩。他曾在高科技企业中担任高层管理职务,也曾为麦肯锡公司工作16年,其间担任该公司战略咨询业务负责人,并创立和领导过该公司的电子商务咨询业务。 作为一名作家,黑格尔有数部著作,其中包括最新问世的《冲出盒子:运用网络服务实现企业赢利与增长的战略》(Out of the Box: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Profits Today and Growth Tomorrow Through Web Services)以及商业畅销书《网络商机:在虚拟社群间扩大市场》(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与阿瑟·阿姆斯特朗(Arthur Armstrong)合著)、《网络价值:客户制定规则之际的市场塑造》(Net Worth:Shaping Markets when Customers Make the Rules)(与马克·辛格(Marc Singer)合著)。他在商业刊物上也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六篇登上《哈佛商业评论》。该六篇文章中的两篇(其中一篇系与约翰·斯利·布朗合作)荣获年度最佳文章奖——“麦肯锡奖”。
吸收双方最优秀的文化。跨越两种文化实施管理可能是困难的,因为它 要求经理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双方的不同文化需求。但同时,它也可以带来吸 收两种文化中最优秀成分的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的业绩。 仍以菲律宾的话务中心公司为例,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是菲律宾的文化 特质,这使得菲律宾人具有提供卓越客户服务的天然优势。他们能够迅速地 与客户建立友好关系,让客户体会到发自内心的热情。但菲律宾文化同时又 是非常等级森严的:在企业中,经理们命令,工人们照做。这种文化就不利 于建立高效率的企业,因为员工不愿对经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免给自己 惹上麻烦。为解决这一问题,eTelecare培养起一种非等级的、以业绩为基 础的文化。它的经理和企业领导都是从内部提拨起来,而不是外来的。zz 中国的工厂在融合中美管理方式方面可圈可点。美国公司一般在生产程 序方面更为系统化,这样可以保证更换员工时生产也能连贯。然而,这一方 法缺少灵活性。而中国经理们一般不喜欢把工人的职责定得太死,他们更愿 意根据个人的技能灵活地分配工作。通过有效地融合这两种方法,中国的工 厂创造出了更高效的生产流程——既有严明的纪律,又能有效应对客户需求 改变、供应故障等突发问题。。。 要想有效地融合两种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从当地雇 用和培养出色的中层经理。大多数美国企业做得还不够好。它们经常从本国 派去高层管理者,同时再从其他企业招收中层经理。立源公司的贺将波是这 样描述这种典型情况的:“高层经理们往往会根据西方人的判断来招聘当地 经理,这些被招来的人自己可能不是西方人,但他们可能来自同一所大学, 并且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结果就是这些中层经理并不能在当地的文化环 境中实施有效的领导。” 压缩工作周期。在美国,有些压缩工作周期的方式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而这些方式却可以在离岸业务中实现。例如,通过利用离岸业务工程师工 资水平的优势,一家大型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将推出一种新型号笔记本的时间 缩短了三分之一。为压缩设计和测试周期,为这家企业服务的中国台湾公司 将该产品开发团队的工程师数量增加了一倍——最后仍比在美国本土雇用工 程师的费用少五分之四。同样的手段可以用来加快产品进入多个国家市场的 速度——只要设立若干个平行开发团队,同时开发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版本 就可以了。 P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