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恋(精)
作者简介
让—夏尔?布舒Jean-Charles Bouchoux 法国作家、精神分析师、心理医生,曾在法国出版过多部心理学作品
内容简介
面对冲动,我们是否都是平等的? 一个婴儿会要求自己的需求立刻得到满足。如 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他就会大哭,并投射出自 己的怒气。关于失望,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梅兰妮 ·克莱恩(Melanie Klein,1882—1960)提出过以 下理论,即对爱的客体(乳房)的恨:婴儿希望通过 该客体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该客体的暂时缺席 会导致内心压力。之后,孩子会因为人们拒绝给他 所谓的欲望客体而跺脚哭泣。孩子只有到了大约六 七岁,即进入所谓的潜伏期时,他才能学会将自己 的欲望暂时搁置。 然而,我们是在孩童时期完成自身构建的。此 外,弗洛伊德认为,六岁之前一切都已成型。他认 为“孩子是人类的父亲”。任何未被认可或未被满 足的欲望都会导致内心冲突,并导致与之相关的压 力。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够学会控制这些出于本能的 欲望和反感,学会与我们的需求妥协或暂时搁置这 些需求。为了控制我们无意识的冲动,我们通常会 求助于无意识的机制,即自我防御机制。 但是,有些人却无法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他 们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内心冲突以妄想、投射或“投 入行动”的形式向外发泄。变态者便属于这类人。 通过一些特殊的防御机制(我们将在后文中逐一研究 ),他们成功地将自己的冲动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得 以摆脱这些冲动。 冲动和变态 法语中的变态(Pervers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Pervertare”,意思是倒置、改变方向。当我们 改变某种冲动的目的或是“正常的”客体时,就有 可能是变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的是目的或客 体变态。 例如,为了得出性变态的概念,我们必须首先 定义爱情关系的目的和客体。某些宗教要求性关系 的唯一目的必须是在神圣婚姻关系下的传宗接代。 因此,根据这些宗教的观点,任何不以此为目的的 爱情关系或婚姻外的爱情关系都是变态的。我们可 以看到,道德和规则不足以定义变态,每个人都可 以定义其界限。如果我们接受将性关系定义为“两 个意见达成一致的成年人之间寻求快乐的行为”, 那么一旦目的不是追求共同的快乐(如痛苦、控制、 制服……),就是所谓的目的变态。或者,只要其中 一方不同意,就是所谓的客体变态。 我们的冲动去哪儿了? 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的拓扑理论中,防御机制是自我的 一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自我无意识的那部分 。神经症患者将其冲动拒绝在意识场外,一旦这些 冲动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他们就忘记 这些冲动”。这些冲动被抑制在心理现象的无意识 部分中。但是,冲动会试图重新渗入意识当中。防 ? 畅销书系列“知心书”第四辑,三联生活书店引进推出同系列经典《超越自恋》。 ? 利用某种亲近的关系实现自己对他人的支配,并防止这些人试图与他保持距离; ? 内心冷漠,没有负罪感,但会毫不犹豫地想让别人产生负罪感; ? 善于言辞,会大量使用言语的双重意义来操纵他人,主动让别人感到不自在…… ? 本书讲述了自恋的内核——有关欲望、冲动、投射与防御的一系列机制,帮助存在自恋变态问题的人正视自身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帮助受害者——他们之所以被操控,也是因为自带与自恋变态者共同的变态因素——逃离操纵,解决问题,摆脱伤害,过上平和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