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裴斯泰洛齐:从启蒙主义到生命主义的职业教育话语转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1780年深冬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雪山、荒 原、农场闪烁着柔和的金光。距瑞士苏黎世城郊约25公 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比尔(Birr)的小村庄。村庄旁 边有个遭受了挫败的实验农场,农场主人称它为“新庄 ”(Neuhof)。 可以感受到整个新庄都笼罩在静谧而忧伤的气氛中 ,零零散散的红豆草在农场干旱的土壤上顽强地生长着 ,几头奶牛悠闲地吃着枯草,两个小孩在不远处打着雪 仗。进入一栋新葺的简陋农舍,燃烧的木柴混杂着牛粪 的气味弥漫在屋内,简陋的火炉并没有抵挡多少寒气。 美丽的女主人和她那善良的女仆正在忙碌,一个人整理 衣物,一个人做早餐,她们要给出远门的男主人准备行 囊。 男主人正是后来被称作“职业教育之父”的裴斯泰 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此时他在整 理一部刚刚完成的新作,他要把这个心爱的“孩子”送 给远在百里之外的好朋友伊塞林先生阅读和评价。 一百年前,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提供了追求真理 的路径:给工作赋予意义,坚守生命价值,努力工作, 用行动去创造和完成自我革命。在这条路径上,实用主 义强调效用而非权威,强调实践而非理念,强调科学而 非人文,强调专业而非博雅。但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 :在“技能型社会”的理想话语建构机制中,劳动者能 否获得“适从其业、乐从其性”的“人的解放”?历史 地看,实用主义哲学像其他新生科学一样,不可避免地 建立在启蒙主义成果之上,而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也 必然带有启蒙主义职业教育话语特征,但是对裴斯泰洛 齐职业教育的“审美”二字有所忽视。因此,在多样化 、非平衡、非线性、非确定的数字时代,实用主义职业 教育话语体系必须转向。 今天,人类的制造文明已经让位给数字文明。一眼 望去,整个社会都是数字的狂欢,无论什么职业,都主 动或被动地涌进狂欢的队伍,网络流量和网民点评如同 海啸一样倾轧过来,真善美、假恶丑以及历史和传统都 被击得粉碎。也许是“产销一体”的经济形态为张扬个 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舞台中央孤芳自闻香的人越来 越多,人对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追逐与“存在意义”相 伴而行,难以消除。所有人试图竭力证明,他是最具有 存在意义的那一位;所有职业都在竭力昭示,它是处理 人与世界关系的最好方式。没有相同的人,也没有相同 的职业,变动不羁的文化意义在人与职业之间穿梭往复 ,不断构建新异的排列组合。显然,当教育与职业“一 起摇摆”,纷纷扬扬的教育碎片弥漫天空、模糊一片的 时候,当人类思想与技术的互动在数字文明时代出现从 未有过的非确定性的“经验知识”的时候,如果职业教 育话语体系还是老旧的岗位技能训练那一套,肯定是要 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