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馆简史(从星空剧院到现代天文馆)

天文馆简史(从星空剧院到现代天文馆)
作者: (英)威廉·法尔布雷斯|译者:朱桔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天文馆简史(从星空剧院到现代天文馆)
ISBN: 9787521705546

作者简介

威廉·法尔布雷斯(William Firebrace):建筑师,作家,在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等学校教授建筑学。著有《那些值得看的东西》《多元的马赛》《尼莫备忘录》。

内容简介

推荐序(节选) 天文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一直以来很少作为主角出现在介绍性的书籍中。而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天文馆的书籍更不多见。这本书的作者以伦敦天文馆改造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出发,从天文馆建筑风格的缘起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视角回顾了天文馆在欧美地区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其中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在天文馆领域工作了17年的天文馆人,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内容我都是初次知道。 天文馆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天文馆所表现的内容也离不开天文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天文学领域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近几年非常重要的引力波的发现。作者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如何影响天文馆,对于天文馆未来发展的不同道路的讨论,以及智能手机时代对于数字化个人天文馆发展方向的预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来自专业领域之外的思考,对未来天文馆的建设是有益的参考。 (推荐序作者:朱进,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 译后记(节选) 天文馆是一类相当特别的博物馆,它展示的既不是人类历史上的成就,也不是地球自然界中的存在——天文馆里的内容涉及整个宇宙时间和空间上的尺度,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博物馆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城市纷纷在天文馆建筑上追求创新。这本书的作者作为一名建筑师,以与众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天文馆发展的历史,并探讨了天文馆的形式与其试图传达的理念之间的联系。可以说,任何抽象的世界观都需要借助实体化的表现以令更多人理解,而天文馆对天文学概念的展示不只是停留在展厅和剧场内。以北京天文馆为例,它的老馆是一个带圆顶的传统天文馆建筑,门厅内设有展示地球自转的傅科摆,挂着表现太阳日冕的画作,以前的节目也主要是有关太阳系的内容。21世纪初建成的天文馆新馆正面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幕墙,对着老馆圆顶的位置微微凹陷,设计理念源自相对论中被大质量天体扭曲的背景时空。新馆入口处的通道直达建筑背面,灵感来自虫洞,而纵向贯穿建筑的几个筒状结构则象征着弦论中的世界面。相应的,如今新馆的展厅和剧场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宇宙学中的前沿内容。 我初次走进北京天文馆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现在已经拿到了天体物理学的学位。即便如此,每次参观天文馆时,我还是能学到很多新东西,再一次感受宇宙的奇妙(今天去了阿德勒天文馆,可惜阿特伍德球的区域在维修)。我觉得每个人一生中都应该有类似的经历,也许不需要选择科学研究作为事业,但至少应该亲身体验一次天文馆穹顶内的人造星空和在这有限的空间中上演的无限的宇宙。相信当灯光亮起时,你会找到一个思考世界的全新角度。 (译者:朱桔,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硕士,现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这是一部天文馆演化史,那些迷人的星空剧院,让宇宙、建筑和文化交相辉映!作者借助天文馆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社会、科技、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变迁。 ※以时间为线索,配有多幅珍贵图片,展现不同时期天文馆的建筑风格,讲述人类对头顶星空的奇妙畅想。从建筑设计之美到天文馆的文化内涵,满足对宇宙的好奇心,给你思考世界的全新角度。 ※北京天文馆馆长 朱进博士作序推荐,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硕士朱桔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