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16
折扣购买: 非遗博览:传承东方韵味的文化遗产
ISBN: 9787516836965
朱辉,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历史教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兼职教研员,“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特聘讲师。在高中历史学科优质课竞赛和教研论文评比中先后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参与省市组织的高中历史同步训练教辅资料编写工作。
越剧——舞台美学的戏园“奇葩”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是在20世纪时,由浙江嵊县(现为嵊州市)的 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发展而成的剧种。在中国,越剧有“第二国剧”“流传最广 的地方剧种”之称。在国外,越剧则被称作“中国歌剧”。可以说,越剧受到了海内外艺术人士的广泛追捧。在发展中,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的特色部分,并经历了从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的历史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源于清末浙江嵊县的落地唱书,最初的演出场地往往是农村搭建的草台,演唱艺人也多为热爱曲艺的男性农民。1906年3月27 日,在嵊县东王村的香火堂前,落地唱书的艺人们用稻桶垫底,上面搭上木板,进行演出,这是越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登台,最初的小歌班也由此产生,这一天也被后世确定为越剧的诞生日。 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小歌班不断发展完善,在学习和融合绍兴大班的京剧表演技巧后,逐渐开始在上海立足。那时,上演的剧目《孟丽君》《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顺应了五四运动后男女平等的思潮,广受观众们的欢迎和喜爱。 1923年,嵊县创办了第一个女班,称为“髦儿小歌班”,接下来女班接连出现,蜂拥至沪,逐渐取代了日益衰落的男班,名称也从所谓的“绍兴文戏”改成了“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琵琶记》《祥林嫂》等剧目,至今仍是越剧的经典唱段,它们十分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都富有美感,演员举手投足间尽显细致的节奏感,形成了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越剧唱腔俏丽多变,曲调悠长婉转,极具表现力,充沛、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表演充满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这也是越剧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越剧艺术 越剧非常注重舞台呈现。20世纪40年代,越剧废除了水粉上妆,改用油彩,后来又吸收了美容妆法和绘画妆法,让妆容更加生动逼真。在发饰的选择上,越剧旦角也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头饰去繁化简,以戴珠凤为主,拆掉了装饰花,将原来华丽的风格转换为清丽、简洁、明快的风格特点。而在服装上,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服饰风格也逐渐配合妆容和发饰,多运用清新自然的款式,柔和淡雅的色彩和质料,从而形成了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的造型风格,在国内外演出中收获了一致好评,也对传统戏曲服装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越剧的舞台布景,同妆容服饰一样,也十分考究。它的舞台布景,十分注重虚实结合,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合理运用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手法,搭配上演员和团队精心设计的灯光和音响效果,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致力于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绝佳观看体验。 除了服装、化妆和道具外,越剧本身也非常吸引人。越剧极擅长抒情,演员们以唱为主,声音相当优美动听。这种唯美柔婉的唱腔也展现了江南地区的灵秀之美。由于越剧柔美典雅,所以,剧目多以“才子佳人”为主题。 越剧包括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其中又以“唱”的特色最为突出。唱不仅包含演员的唱功,也包含越剧的音乐声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艺术 家们对乐器的利用水平也越来越高,而且不少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绝活儿”。 比如,人们会用胡琴拉出开、关门声,能用唢呐吹出马嘶声、婴孩啼哭声,能 用小锣打出水波声,能用黄豆与竹编、三夹板与白铁皮来模仿“雨声”“雷声”, 能用两个毛竹节筒来模仿马蹄声,等等。 越剧的发展成形不过短短百年,正是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尝试、精益求精的舞台态度,让越剧至今仍备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奇葩。 越剧的传承 越剧在享誉全国的同时,还走出了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盛誉,被国外戏剧爱好者称为“中国歌剧”。不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越剧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对越剧的保护也迫在眉睫。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再次受到国内外戏剧爱好者的追捧。 1.和同系列的前两辑涵盖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国宝、宝藏,这一系列同样精彩,本书从非遗的角度展开,资料详实、考据严谨,千年传承,感受那份古老而浪漫的情怀。 2.非遗传千古:仓颉传说、马头琴、孔雀舞、昆曲、苏州评弹、太极拳、扬州剪纸、文房四宝、针灸、宁海十里红装,每一页,都是一段失落的时光之旅。 3.本书全彩印刷、裸背锁线装订,180°平摊,无死角阅读,图文并茂地再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