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权智/智取天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得天下以仁则民无不从 史家笔下的宋太祖,是一个忠厚长者般的帝王。他起于乱世,而能以仁 义创两宋三百年基业,繁荣经济,倡导文化,其功业当属不朽。后人评价宋 太祖为:建邦立国,崇仁义之德;统一天下,兴仁义之师;安定乾坤,从仁 义之政。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学说统领中华民族风骚数千年,虽朝代更迭 ,天子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但历朝历代用以统治百姓的最重要的思想 武器仍旧是儒家思想。在所有帝王中,将仁义挂在嘴边的无以计数,而将仁 义铸于胸中者却寥寥无几。 仁,就是仁爱。历代统治者,常常标榜仁政,即使像夏桀、商纣这样的 暴君,也常以仁政来欺骗百姓。作为儒家学说核心的“仁义”,是中华传统 伦理道理的精髓,是历代名君圣主兴邦治国的思想基石。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宋太祖的道德仁义之风淳厚,不在汉、唐名 君贤主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认为:我太祖,故天下一于宋。如 果说苏学士是为宋太祖歌功颂德,是因为他是宋代官宦,而《宋史·太祖本 纪》却是后代所撰,其客观性当属真实。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大多是以武力和血腥来完成的。有的是外族入侵, 武力征服,如元、清两代;有的是百姓揭竿而起,推翻前朝的统治,另立国 号,如汉、明;有的是朝廷内部的政变,地方势力崛起,取代先皇,如隋、 唐等。但无论何种形式,都是靠众多士兵和百姓的尸骨作为代价的,对社会 经济带来的更是负面的作用,百姓也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宋太祖之创宋代 周,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可以说是最具仁心的。 史载,陈桥兵变之时,宋太祖被部下黄袍加身。为制止部下滥杀劫掠, 他约法三章:一,不得惊扰和伤害周太后、少帝及其家人;二,对文武百官 ,不得随意侵犯凌辱;三,部队进入京城后,不得劫掠民众,抢夺府库财物 。正是因为这约法三章,兵变的乱军才有所约束,完成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 ,宋太祖的皇帝宝座也安稳了许多。 当上皇帝之后,急需考虑的是统一的问题。唐末以来,各地割据势力为 争夺权力和领地,连年战争不断,造成大量土地荒芜,人口凋敝,经济几近 崩溃。因此,统一是当务之急。然而,统一必须通过武力来解决,或者说以 武力为后盾来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战争是统一的惟一方法,胜者为王败 者寇。战争意味着大规模的杀戮,不仅使敌人血流成河,自己也避免不了伤 亡惨重的后果。宋太祖在统一过程中,为尽量减少敌我双方的伤亡,且能够 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制定出比较周全的统一计划,采取先易后难,战抚并 用的方针,逐步完成了设想。 作为带兵打仗的将领,能够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百战百胜,当然属于 勇猛的将才,但算不上最聪明的将才。因为他在取胜的同时,自己一方也遭 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真正聪明的将才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 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在伐蜀一役中,宋太祖巧妙运用兵伐与怀柔之计,迅速 完成灭蜀的任务。 乾德二年(964年),宋军伐蜀。太祖事先约束伐蜀将士:行营所到之处 ,不许焚烧房舍,不许殴打与劫掠吏民、开发坟丘、剪伐桑柘。违背者,以 军法从事。与此同时,太祖还令掌管工匠制作的八作司在开封汴水沿岸为后 蜀皇帝孟昶预建宫舍五百余间,室内床帐器物一应俱全,只待孟昶投降后便 可久居于此。在这种情势下,宋军前锋甫一攻下后蜀门户剑门关,孟昶便急 忙派人请降。宋太祖为安定民心,以仁爱宽容厚待孟昶及其家人,封官加爵 ,打消了后蜀君臣的顾虑。为安定后蜀百姓,宋太祖进一步下令,减免原有 的苛捐杂税,取消不合理的制度,并严令地方官吏不得擅自苛害百姓,违者 严办。对在平蜀中立下大功的主将王全斌,宋太祖对他的违法乱纪之事也亳 不手软。王全斌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能征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 伐蜀时,他纵容部下劫掠财物,斩杀降卒,违背了太祖的初衷。结果,王全 斌被罢官削职,闭居而死。 宋军以微薄的兵力,仅用两个月便灭掉广饶富庶的后蜀,其主要原因便 是太祖制定的兵临城下,怀柔其后的战略。,加之战后太祖对蜀地实行仁政 ,有效地减少了后蜀官吏百姓的对立情绪,很快完成了对后蜀的统一。 在冷兵器年代,取得战争胜利的因素除了兵器精良,指挥得当之外,心 理战也是一个制胜的法宝。对将领而言,要使他们忠心耿耿,有士为知己者 死之信心;对士兵来说,要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对敌方而言,则要 瓦解其斗志,化敌为友。 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更何况皇帝与臣子呢?王全斌率师 伐蜀之时,正值严冬。一天,宋太祖因天气寒冷而在讲武殿中设置牦帐,虽 然他身穿貂皮大衣,头戴裘皮帽,犹觉寒冷。抬头一看窗外,大雪纷飞。太 祖静思片刻,忽然对侍臣说:我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都觉得身体寒冷。想 到西征伐蜀的将士们,头顶霜雪,身冒严寒,还要在战场上与敌厮杀,怎么 承受得了呢?于是,他脱下皮衣裘帽,派使者驰马飞骑赏赐给王全斌,并诏 谕其他将士说:“不能遍赐各位寒衣为憾。”这件衣服与这句话,使王全斌 与将士莫不感激涕零,并激励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迅速平定了后蜀。 在征蜀时,宋军中也出现过违背太祖命令而残暴虐民的将领。有一个军 官,每攻下一城,便在降民中割女人的乳房为乐,致使许多妇女受虐而亡。 太祖闻知大怒,立即下令将此人处死。许多将领为此人求情,说他对太祖忠 心耿耿,只是出于对敌之恨才干出此事,如果因为这样就杀了这个良将,岂 不是一个损失?太祖说:“兴师伐蜀,妇人何罪?怎能残忍到如此地步!应 当绳之以法,以此为受害者偿冤。”太祖虽然失去了一名善于打仗的良将, 却赢得后蜀百姓的拥戴,其利害得失显而易见。 贤能之人以仁义得天下,有识之士以仁义安天下。孔子强调“为政以德 ”,孟子要求以“不忍人之心”,为“不忍人之政”。 自古以来,皇帝被称为天子,代替上天来统治百姓。作为天子统治下的 官员百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上,不同的帝王有不 同的思想和措施,既有秦二世之类的暴政苦民的君主,也有唐太宗、宋太祖 这样的仁政爱民的帝王,其结局自然是大相径庭。 宋初,经过唐末以来的连年战乱,河山一片苍凉,荒田万顷,流民遍野 ,社会处于急剧的动荡之中,对封建统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