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操作手册(给学校和教师小学卷)/读懂孩子学校家长社会协同育人

家校合作操作手册(给学校和教师小学卷)/读懂孩子学校家长社会协同育人
作者: 编者:边玉芳|责编:王思琪
出版社: 北京师大
原售价: 82.80
折扣价: 53.90
折扣购买: 家校合作操作手册(给学校和教师小学卷)/读懂孩子学校家长社会协同育人
ISBN: 9787303282456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代表作《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系列丛书,发行量已达25万册,先后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国家级奖项,获得研究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

内容简介

教师和学校的困惑 教师1 我们老师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吃力不讨好地去指导和教育家长,要与他们合作呢? 教师2 让一群不懂教育的家长来参与和督促学校教育,那不是给学校和老师“添乱”吗?我们何必要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教师3 我们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要做,有时候忙得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哪有“闲情逸致”来搞家校共育? 教师4 家校共育做得再漂亮,如果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劲! 说起“家校共育”,相信老师们都不陌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家校共育”已不再是什么“时髦词汇”,更多成为一种“规定动作”——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迫于无奈”,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已卷入了家校共育这股“洪流”之中。 然而,虽已置身“家校共育”的时代大潮,但仍有不少老师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做好家校共育”这个问题心存疑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认为家校共育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认为家校共育就是在浪费学校和教师的时间,做了没有太大好处,不做也没有太大损失,因此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二是认为家校共育有负面价值。认为家校共育不仅没有为学校和教师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如造成家长过度干预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引发更多家校冲突等,因此是一件吃力不讨好,完全没有必要让家长“掺和”进来的事情。 那么,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参与家校共育?做好家校共育,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到底有什么价值?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不妨跟随我们接下来的讨论,一起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第1节 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 学校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系统性教育的专门化教育机构,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两大教育职能。①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认同学校对学生成长具有重大影响。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学校并非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例如,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新时代下,学校要应对诸多挑战,解决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实现自身的教育目标,培养健康健全的学生,绝对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在学生成长的整个教育生态圈里,学校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 一、学校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一)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和学校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大因素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这个问题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假如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那么要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分别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出现的因素。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这些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两大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大主要场域,其中家庭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而学校则是学生人生中的“另一个家庭”。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各具使命,又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例如,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既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学校办学条件、文化氛围、师生比例、教师质量、师生关系等;也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如家长的教育期望、受教育程度、参与子女教育情况、亲子关系、家庭藏书量、家庭教养方式等。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系统生态理论也认为,家庭和学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P2-4 一套为家长精心打造的家长学校教材和家长 自我修炼工具箱;兼具系统性和全面性、发展性和典型性、科学性和 操作性,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从小学至高中各年级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的实施要点,满 足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家长学校及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多方需求;既统一全套丛书的基本内容体现出孩子从小学至高中的 发展特征,又根据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找出该阶段的典型问题,满足学校开展家校合作 与家长学校等多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