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论语

课本里的论语
作者: 李山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课本里的论语
ISBN: 9787521710281

作者简介

李山,知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界诸耆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在《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除日常学术研究和教学之外,致力于经典的普及。创办“桃李国学堂”,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孔子《论语》等经典普及作品。

内容简介

第一讲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学习的问题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这段文字表面好像没有什么难的,但是问题却不少,譬如说“学而”这两个字的含义。为什么这一篇要叫作《学而》呢? 古人编书的时候,需要慢慢凑,凑够了一卷,就将它写在布帛或者竹简上面。编成了一卷之后捆到一起,就叫作一卷。可是捆起来之后怎么知道里面的内容呢?内容多了之后怎么找呢?于是古人就在竹简的外面做一个标记,标记就选用这一卷开头的两个字写在竹简的外侧。这样你看到“学而”就知道这一卷的内容是什么了。后代的人给文章取标题,都是以标题为中心去抒发理论和感想,但是在《论语》的时代,这种方法很少,所以《学而》作为这一章的标题也仅仅是因为它是这一章开篇的两个字而已。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就是“学”,“学而”这一篇讨论的就是学习的问题。学习在中国人的精神建设、内在文明的建设方面是很重要的,一切都要从学习开始。那么,“学而”是什么意思呢? “学”,宽泛地说就是学习,但古人所说的学习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效,“学者,效也”,也就说学习就是效法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学者,觉也”,意思是学习就是觉悟和觉醒。这两个意思所指的是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学习任何事物,都是从观察、模仿开始,而模仿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自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也就是所谓的“觉”了。 比如说练习书法,首先要看字帖,而学习数学,要看老师演练,然后去模仿、再模仿,最终就会形成自己的方法。因此说,学习的过程是由效法到觉悟的过程。 “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了之后还要“时习”,那么“时”又是什么意思呢? “时”就是按时的意思。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学习了就要时时地复习或者时时操练。他在这里用了“时时”这个概念,而清代有人认为他这么说不对。因为中国语义学发展到清代的时候,有了归纳法,就是将所有先秦的相关文献找来,寻找“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而在《论语》那个时代“时”还没有时时刻刻的意思,只是“按时”的意思。比如说,庄子在《庄子·秋水》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里的秋水实际上指的是夏天的山洪,意思是山洪按照时节到来,百川灌满了水。这里的“时”就是按时的意思,所以清代人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时”也是按时的意思。 “习”又是什么意思呢?“习”的意思就是复习、练习。学习到的知识要巩固,就要操练它。所以你在上学的时候解开了一道数学题,老师会让你再做几道。因为想要掌握任何知识就需要反复练习。因此,这里的“习”就是复习、练习的意思。实际上,它还包含有“实践”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怎么读“悦”(音yuè)呢?这实际上涉及汉语汉字的发展。 先秦时期,心悦诚服的“悦”字还没有出现,都是用“说”字来代替。所以在读古汉语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时候“说”字还会被读成“脱”(音tuō),或者“兑”( 音duì)。这就是假借现象。在这一句中“说”读成是“悦”,表示发自内心的高兴。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是指当你模仿一个事物到对它豁然贯通的时候,就会有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是一种学习的现象。 “不亦乐乎”的意思是指“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在这一句之中加入一个“也”字,就好像还有另外的事情也会让人快乐。我们所说的“不亦”这个词,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它的意思并不是“不用说也会”,而是“难道不是吗”的意思。根据语义学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还有其他相关文献的考察,“不亦乐乎”并不能翻译成“不也高兴吗”,而是应该翻译成“不是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要注意这里的“人不知”是什么意思。在过去,“人不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我给别人讲道理可别人总是听不懂,我就会恼怒。这种解释并不妥当。其实《论语》所涉及的是自我境界问题,以我为例,虽然我教书很多年,但别人并不认识我,我去参加学术会议别人也不知道我,这时我就开始对他“愠”,整个学术会议期间,只要他说话我就和他过不去,这就是“愠”,是恼怒。因此在这一篇的下文里说“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虽然不知道我,但我不恼怒,不也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吗?这里就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别人不知道你,你就变得恼怒,那么你就是孔子眼中的小人。北宋程子读《论语》的时候曾经说过,《论语》有种读法,一种是读完之后与我不相干,该骂街还是骂街,该恼怒还是恼怒,这样的话就算读一百遍也没有用。而另一种读法是“切己”,什么是切己呢?就是将《论语》和自己的生命、生活联系起来读,这样就会让你明白是非。用这种读法读了《论语》,你会知道“人不知”而“愠”是小人的行为,“不愠”才是君子的行为,这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态度。所以,《论语》是切己之学,它不是讲宇宙是什么,人生是什么,而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学习、交友、自处 在这一段话之中,我们应该注意它其实是说了3 个重点,第一是学习的问题,第二是朋友的问题,第三是如何自处和与他人相处的问题。 在第一个学习的问题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快乐学习。而在第二个朋友的问题中,你要注意“有朋”这两个字。在古本之中,有的写作“有朋自远方来”,这不就是让人快乐的事吗?也有的写成了“友朋”,这就是涉及朋友的问题,当它是友谊的“友”时实际上指的还是朋友,但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点,西周时期的学者所指的“友”是指亲兄弟,代表亲兄弟手挽手的意思。“朋”的原始含义也很有意思,一是指两串玉并排地串在一起,就叫作“一朋”,在《诗经》之中提到周王赏赐我百朋,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货币,但后来它的含义变成了两个人并排站立,就有“小哥俩关系很密切、很好”的意思。总之,在《论语》之中,“有朋”也好,“朋友”也好,所指的都是朋友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将它提出来,是要明确这种关系是从亲兄弟发展而来的,亲兄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血肉相连。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之中将它的含义进行延伸推广,一直延伸到就算不是一个妈生的我们也可以像亲兄弟一样亲密,这就叫作朋友。 第二个问题谈的是交朋友的问题,在《礼记学记》里有这样的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自己一个人学习、自己去体会是不够的,心得、体会都需要去交流和碰撞,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够进步得更快。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常参加学术会议、浏览网页、了解同行的看法?就是要以交朋友的心态去学习。朋友是将兄弟的情感推移到社会上,而朋友和兄弟又有所不同,是以道义相切磋的。儒家认为交朋友不是狐朋狗友一起吃吃喝喝、做坏事、结团伙,而是以道义相切磋。所以《论语》和儒家其他文献都讲兄弟关系就是越走越近,但朋友关系不是,“朋友数,斯疏矣”。因此,有朋自远方来是快乐的,但是整天来、频繁地来,就会疏远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维持好朋友的关系,就需要保持距离。这是哲学判断,还是伦理判断?都不是,它只是对生活的一种观察,对经验的一种积累。我们常看到两个人形影不离,但关系不会太长久,因为兄弟、亲戚关系往往都是越走越亲厚,而朋友未必如此。《论语》所揭示的这种道理,需要我们用很多年去体会,它说的不是一个必然性的判断,而是生活中慢慢观察总结出的规则。 所以,我们读《论语》,不必求一次就搞明白,有的时候《论语》是存在心里边的,突然遇到一个问题之后,会想起夫子曾经说过这个道理,让我们明白朋友之间要保持距离,因为朋友和兄弟毕竟不同,朋友是以道义相合的,情感可以越走越厚,而道义则不一定。 孔子博学的故事 孔子是一个善于学习并且博学的人,我们所了解的孔子出身并不高贵,但却获得了那么高的声望,博学便是他获得这一切的基础。在《左传》《国语》等文献之中,都有关于孔子博学的史料记载,其中有三则非常重要。 第一则史料讲述的事发生在鲁国。孔子50 岁的时候,鲁国的执政者是季桓子,他在挖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类似瓦罐的东西。古语记载:“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这个像瓦罐的东西之中,装着一个像羊又像狗的东西,国君季桓子看到之后很奇怪,就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是羵羊。这个故事讲述的应该是一次无意识的考古发掘,得到了一件地下的文物。因为曲阜一带自远古以来就有很多历史积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发生于此,地下有很多文物。而孔子见到这样意外发掘出来的文物,就可以说出其中的来由,可见他确实博古通今。 第二则史料讲述的事发生在吴国。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已经进行到了末期,中原的霸主都已经疲累了,而吴国、越国还在争斗不休,这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吴越争霸的过程中,吴国占据了上风,侵吞了越国的都城。吴国在挖掘的时候,挖出了很多巨大的人骨,长有好几尺,一辆车才能放一节骨头。吴国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越国人也搞不懂怎么回事,最后就派遣了使者到鲁国来询问孔子。孔子听了来人的讲述之后,立刻就说出了这些巨人骨的历史。在今天看来,考古学已经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从巨人骨之中可以找到很多信息,但当时的人都想不通。孔子虽然也没有见过巨人,却能说出其中的缘由,这个故事虽然不辨真假,但也说明了孔子博闻强识。 第三则故事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它发生在陈国。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来到陈国,天上飞来一只鸟儿,掉落到地上之后发现它的腿上扎着一支箭,箭上有“肃慎”两个字。这箭从何而来,众人无从得知,陈国国君就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遥远的北方有一个叫作肃慎的民族,他们向周王室进贡过箭杆。陈国国君命人到档案馆里一查,果然有这样的记录。 这三则故事都是出自《国语》,而其中有些故事可解,有些不可解。如果我们只从故事的层面去理解,可能会觉得它是假的,是神话。如果超越了故事层面,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人们将孔子的博学神化了。围绕着孔子的博学,还有很多属于那个时代的离奇传说,虽然只是故事,但本质上所包含的内核则是大家对孔子博学的敬仰。 好学的孔子 …… 1、北师大名师、《百家讲坛》主讲人李山老师倾情打造,带领孩子一次读通读透《论语》,给孩子铺就受益一生的人文底色。 李山老师是国内传统文化圈知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在《诗经》《论语》等经典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除日常学术研究和教学之外,致力于经典的普及。创办“桃李国学堂”,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孔子论语等经典普及。由他倾情策划打造的给孩子阅读的《论语》读本,准确还原《论语》原意,精准深入,并且解读生动活泼。带领孩子用经典来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做事。 2、拓展孩子知识边界,提升古文阅读力、理解力、逻辑力。 内容覆盖中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论语》“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字句,李山老师将这些字句摘选出来,还原到所在《论语》的章节,进行句义串讲,同时不局限于小学教材,结合《论语》全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左传》《史记》等史书故事,对其进行阐发。 3、康震赞誉推荐,与《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北师大副教授谢琰的《课本里的古诗词》成套系推出,打造古典文学新高潮。